彌陀景觀-蔦松文化遺址介紹 蔦松文化層為南部地區最後一層史前文化。主要遺址有台南縣永康鄉蔦松、官田鄉烏山頭、高雄縣湖內、小崗山、彌陀鄉漯底山山麓、高雄市覆鼎金等地。 我們訪問彌羅港文史協會理事長蔡志華先生,他不僅提供我們有關彌陀鄉各種文化的資料,還帶我們到蔦松文化遺址參觀,讓我們收獲良多! 「彌虱」風情與蔡老師合影 蔦松文化的陶器大多數為紅褐色素面陶,含砂甚少。罐則為手製但頗為精緻,陶器表面經過磨光,或加上一層紅色陶衣。器型主要為罐,其次為缽,並發現陶支腳及少量的甕。除紅褐色之外,並有少量黑陶。黑陶都是小型陶罐,製作精巧,可能是宗教上或祭祀用器物。陶環數量甚多,並發現不少鳥頭狀器物,為蔦松文化的一特色。 彌陀蔦松文化遺址 石器數量不多,僅見有石刀、斧、錛、鑿、石錘等。這些石器大多發現於早期遺址,如湖內、小崗山等地;晚期的遺址,如蔦松、覆鼎金、龍泉寺等,石器極為罕見,且常發現鐵器殘片,說明已進入鐵器時代。 蔦松遺址出土了少量宋、元、明時代的瓷器,可知其年代延續到很晚。在蔦松遺址曾出土一件穿孔的人類下顎骨,被認為是當做銅鑼的提柄。此外也常發現一些分布零散的人頭蓋、肢骨、牙齒等,這些可能都與獵人頭風俗有關。這一文化經碳十四年代測定與地層比對,確定晚於大湖文化,約自公元前後至漢人到達之後才逐漸消失。 蔡志華老師為我們在蔦松文化遺址解說 蔦松文化現況 彌陀鄉舊轄現今之梓官鄉、彌陀鄉、永安鄉共三濱海鄉鎮,行政區域調整後,現有轄區僅限漯底山以北、阿公店溪以南。 彌陀鄉現有轄區歷經海岸線展縮、岡山機場開闢徵收、阿公店溪改道及近年之整治築堤,地形地物變易極大。而漯底山包括山麓週遭長年列為要塞管制區,近幾十年來未有重大開發及深度挖掘之工程。 我們在蔦松文化遺址尋寶 何以發現有蔦松文化層遺物的出土﹖根據本鄉已故之本土文物研究先趨孫枝木先生在其所留遺稿《高雄縣彌陀鄉蔦松文化層資料》以及《漯底山麓古蹟之發現沿起》中記載: 一、彌陀鄉鳥松文化層遺址實際上早在1941年由日籍考古學者國分直一先生已有相當的研究與紀錄,顯示其發現早於孫枝木先生。 蔡志華老師彌陀國小辦公室接受我們的訪問 二、在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向三軍福利處理委員會提出申請,孫枝木先生檢舉要塞用地及岡山空軍機場耕地,無礙飛機滑翔或向民間多征收之土地租於農民耕種,是時孫枝木先生亦擁有數分地。 首日耕種用牛犁翻土犁田時,發現有完整的手鐲、石刀及飾品。近二十餘甲(包括民間自有地)即孫順記房屋邊旁,沿漯底大水溝至磚窯對面均有先民遺物。孫枝木先生曾經收集近百件較完整的古石器近四十年之久,不期不識貨的另一伴,於民國七十九的舊年尾免費送給垃圾車,迄民國八十年二∼三月發現收藏的古物遺失,始知是另一伴的不耐煩而將古石器棄置於垃圾車載走。 當時這樣寬闊的耕地裡每一塊耕地都有古蹟遺物,惜農民不知情。從其撿收至大溝中被水飄流入海(影響翻土耕作)。近年來牛耕已不復見,均已機耕代牛,因此各種古物都被耕耘機打碎。當時高雄縣政府簡秘書炯仁也常來實地觀察;又縣文化中心官員前來現場亦收藏不少斷碎的手鐲。 蔡老師為我們講解蔦松文化的各種風俗習慣
三、彌陀國中在余校長添義任內非常重視鄉土民情,邀孫枝木先生在朝會時向學生做鄉土民情的專題演講,因時間關係不少鄉土重要事物遺珠未曾提及。演講完畢,學生進入教室上課後,孫枝木先生也就進校長室小憩。閒話中談及鄉土重要事物遺珠的鄉土滾水坪及上述古蹟時,余校長相當感興趣並聲明極力支持。 經余校長的跋涉勞力,也獲得當時簡秘書炯仁的支持,繼而中央考研院劉教授益昌也前來現地觀察,証實該古器係一~二千年前先人遺物,當場表示必須加以保護,並研究保護範圍,包括白鷺鷥鳥、夜露等各種稀有動物之保護,連帶南寮漁港,海濱遊樂區劃為觀光地帶,以保護動物兼具保護古蹟。 四、從以上孫枝木先生遺稿所述中可知開啟彌陀鄉有關古文物之研究的緣由,也可說是一項結合產、官、學界的研究工作。 孫枝木先生在犁耕時發現古遺物,加以保存收藏;當時的彌陀國中校長余添義先生,因具備豐富文史素養,重視此事並熱心奔走,請示高雄縣政府有關人員;並獲當時任機要秘書簡炯仁博士的關切支持,聘請專家學者勘查研究;在中研院劉益昌教授多次實地勘查研究之後,才證實這些出土的的古物屬蔦松文化層遺物且有更早時期的牛稠子文化層遺物。 於是余添義校長即著手規劃整理保存,擬發揮展示及教育功能之用,並運用學校及地方資源在彌陀國中成立「高雄縣立彌陀國民中學本土文物展示館」,其目的在根植本土文化,宏揚民俗藝術。凝聚鄉土文化,發揚民族情感、瞭解演化過程,創造生活品質。 「彌虱」風情在蔦松文化遺址尋寶 蔦松文化在彌陀鄉的分布 行政區域: 高雄縣彌陀鄉漯底村。經緯度:N 22。46 ′ 5 〞 E 120。14 ′ 26 〞 方格位置: N2518675m * E 172000m 深度:8—20m 地形:小山山麓緩坡。 水流:漯底溪。 位置與概略範圍: 南安國小北側,頂厝聚落以東,漯底山西側緩坡地,分布範圍南北約300公尺,東西約200公尺。 文化層:清代早期漢人文化層/蔦松文化層/牛稠仔文化層。 年代:300B.P / 2000—400B.P / 4500—3500B.P。 遺址性質:居住遺址。 出土遺物:蔦松文化紅褐色素面陶、灰色素面陶、陶環、陶紡錘、牛稠仔文化紅褐色繩紋陶、紅色繩紋陶、磨製石斧、石錛、板岩石刀、石镞。 遺跡:牛稠仔文化灰坑、蔦松文化貝塚、清代早期漢人墓葬。 遺址現況及環境:遺址南鄰南安國小部分已為修築操場圍牆時切除,漯底溪北側部分已闢為階梯狀的果園、菜圃或水田,亦略有破壞。 資料提供:彌羅港文史協會蔡志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