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汙水下水道
污水下水道是把深埋在地底下的下水道管線將家庭用污水、工廠商家的工業廢水、事業廢水收集之後再輸送到污水處理廠,經過化學、物理的方式處理和消毒後,再用放流管排入河川或海洋。污水處理的等級可以分為一級、二級、三級。現在的高雄市的中洲污水處理廠是採用一級處理後(計畫提升為二級處理,處理過的水可以回收再利用),經過3公里長的海洋放流管排放到旗津海域。(標準的海洋放流管是12公里長)每天可以處理的污水量是50萬噸。
(汙水下水道)
1987年初,輸送愛河各截流站的污水幹管和中洲污水處理廠正式通水啟用,攔截流入愛河的污水。不過使用閘門截流污水的作法會有二個嚴重的問題。首先是愛河主流水質變成「冬季清澈,夏季污濁」的型態。
高雄的雨季集中在五月到九月之間,而愛河是高雄主要的洩洪道,為了不讓市區因為下雨就淹水,這段期間愛河沿岸的污水閘門就會打開,疏導洪水排入愛河,這時候原本想用來防堵的污水也跟著流進愛河的主流,造成愛河的水質加速惡化。冬季時,因為不是高雄的雨季,各地方的污水閘門都緊關著,可以達到截污的目的。愛河主流藉著高雄港潮夕的自淨功能,水質反而比較清澈。
by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