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眷村內 採配給制度 每戶分配 配偶一口、子女二口的糧食和日用品補給 因此眷屬糧車每月定期至社區發放眷糧 包括米、油、煤、麵粉等.. 居民手持糧卷帶著容器集中在廣場一面聊天一面分配米糧 眷糧供應了大部分糧食所需 不足者居民則至福利中心、村里市場、小雜貨店購買
左營眷村內的福利社有位於明德國小後方的[ 五一一福利站 ] 現遷至中山堂北邊 原址已改為海軍文具中心
[ 五二五福利站 ]則在海光俱樂部內 ( 原美軍俱樂部 ) 另外在桃仔園官兵活動中心也有設福利站 福利站內提供價廉的民生必需品滿足眷民的需求。
村里市場的設置 使得社區自給自足的型是功能更為完整了 左營眷村內商業行為首創於自治新村的饅頭零售 接連著帶動起眷村內大陸旁的小本生意 各家各依所長 紛紛成立「張家」榨菜、「劉家」餃子、「唐家」理髮院、雜貨店、腳踏車修理店等等 形成各眷村內的商圈 最有名的如自立商圈、自治商圈、崇實賣場等 在一些眷村內也有小型菜市場 較有名的如自治、自助菜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