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五年至四十年之間(西元19世紀中期) 隨著左營海軍基地的劃設
以及國民政府遷來台灣 大批的海軍部隊及眷屬 從青島、南京、上海、馬尾、廣州撤遷到左營
眷屬們大多被臨時安置在 學校、寺廟、倉庫走道或是 在空地上搭建草棚、竹棚居住 全家人都擠在一張床上 相當擁擠 有些則暫時安置在民房和旅社 全部開銷由海軍總部負責給付
後來為解決人口過多法安置的問題 除了接收原日軍軍區遺留眷舍外
在軍區內 先後由海總部及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 興建克難式連棟眷舍 來改善 因為分多處興建 所以依各村落來命名為某某新村 有些是為了激勵士氣就以口號命名 (如自治、自勉、自助、自立等等) 有的以居住成員命名 有的則以捐建單位命名 (如由台灣省青果業公會捐款,婦聯會興建的果貿三村)
左營區是全國眷村最為集中、數量最多的
其中 [ 合群新村、明德新村、建業新村、崇實新村 、自助新村、勵志新村、勝利新村 ] 為接收日軍眷舍而形成的眷村 [ 復興新村、自立新村、自治新村 、自勉新村、創造新村 ] 為海總部為眷屬興建的克難式眷舍 [ 果貿三村、海光二村、海光三村、 慈暉三村、慈暉六村、慈暉九村 ] 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募款所建的眷舍 共有18個眷村
by 語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