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世界史的角度而言,
歐洲大陸古文明從東南地中海岸的希臘、羅馬而向西北發展,
成為地理大發現與航海的大時代,
列強在拓展海外市場競賽中才注意到美麗之島(Formosa)台灣。
台灣北部的紅毛城、南部的熱蘭遮城,
以及鵝鑾鼻燈塔便是明確的指標與象徵。
而亞洲大陸上中國古文明發展則是自西北向東南發展,
直到十六、七世紀台灣在中國政府眼中仍然只是未開化的邊疆地區,
雖列入版圖,而確有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性質。
而中國政府要到列強有意佔領台灣,
特別是日本在恆春半島發動牡丹社事件後,
才正式重視恆春。
清光緒元年(1875)恆春設縣(縣治設今本鎮)
便是中國由西北向東南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這與秦始皇確立中國郡縣制度並推行於全國(始皇26年•西元前221年)
前後相差已有2096年。
因此從東西歷史的發展方向而言,
東西兩個世界要到16世紀左右才能在台灣會合,
因此恆春之受到注目也要在16世紀以後。
也要到這個時候,
恆春才進入了它的歷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