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本身的發展而言,恆春鎮地處全島最南端,
從考古資料證明自舊石器時代末期以來即有人類活動,
諸多新石器文化遺址更見活動之頻繁,
這些原住民大致而言應是後來文獻所載活動於恆春半島上的阿美族、
排灣族與西拉雅平埔族的祖先。
這些族群生活是以台南為政治中心,
但是由於台南以北的台灣西部平原遠比恆春半島適宜農業的開發,
因此中國大陸移民來台的漢人自大約400年前
陸續的在適宜農業開發與族群發展地區定居,
要到人口飽和以後才會被迫由屏東平原向恆春半島推進。
甚至政府有計畫自中國大陸
移民來的漢人也不會以恆春半島為優先考慮定居之處。
而且自從日本統治台灣乃至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更是一反從前
而採重北輕南政策,因此19世紀以後,
台灣北部逐漸現代化過程中,恆春鎮工商業始終不發展,
這就更造成恆春鎮現代化的遲滯。
基於以上分析。無論從世界史,
中國史或是台灣史的發展來看,
現在的恆春鎮雖然自五千年前便有人類居住與活動,
但是必須到16世紀前後才成為列強注目之地,
到19世紀中葉才為中國政府所關注,
但到20世紀仍是台灣的邊陲之區。
從現代化觀點,不得不說它處於困境。但是困境中的恆春鎮,
也從另一面保留了許多他處所沒有的條件,
我們不但可以說它是較不受現代文明污染的一處仙境,
而且因之充滿了建設美好遠景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