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的演講主題其實是「文學地景」 一開始,楊翠教授就爲我們解釋它的定義與內涵: 文學地景──閱讀文學,走進故事地圖 1.空間──生活的基地;文化的母胎;故事的產房 2.文學的「空間性」元素(文學包含空間性、歷史感、時代信、社會性、普世性) 3.文學地景的幾種型態── 1)以地景為主題──以文學寫山林海河;以文學寫生活空間(市場、廟宇、街巷...) 2)將地景鑲嵌在作品中──文學中自然而然彰顯的空間性 意思大概是你可以藉由文學,去閱讀一個地方 原來,參訪一個地方也可以不用出門~!! (那我們這個部落格也可以算是文學地景的一種喽!!)
◎文學是作家生命的行旅 ──閱讀文學,照見作家的靈魂,跟隨作家的生命足履,一起去散步!! 以文學,去旅行 通常文學人的情感都是豐沛的,多愁善感是他們共同有的特質 絕妙的聯想、生動的筆觸,以不同的視角看世界 往往可以帶給我們身歷其境的感覺 甚至比自己實地去造訪一地所"看"到的還美 我也曾庸碌匆促的趕往人潮多的觀光勝地, 回程時卻是既疲倦又一無所獲,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那麼,就找一個寧靜的空間,和作家(這時是導遊XD)們一起去旅行吧~!!
楊翠教授推的主廚推薦幾個文學地景的閱讀: 1.《青番公的故事》(黃春明) 描寫人與土地的戀曲,深摯動人。小說的空間場景──「歪仔歪」,地點設定在黃春明的故鄉宜蘭羅東,瀕臨蘭陽濁水溪的一個小村落。
2.《墾園記》(楊逵) 描寫八年來大肚山,東海花園的墾荒史。大肚山不僅沒沒無聞,而且是一塊不毛之地,不滿石礫層的紅土波,貧瘠、乾涸,在大肚台地上,最常見的農作物為甘蔗、番薯、花生、荔枝,還有遍山的菅芒草。然而,楊逵卻夢想要在這塊石頭山上建造一座花園,而且付諸實踐,〈墾園記〉寫出這位幻想家美夢成真的驚異奇航。
3.《當火車走過》(廖玉蕙)
廖玉蕙的生命記憶,沿著鐵軌一路迤邐鋪展,風景無限,火車滾動了她的生命年輪,也織就了她的文學之美。
4.《漫漫洪荒》(鍾文音)
作者出生雲林二崙鄉尖厝崙村,60年代末搬到台北,在陰暗潮濕的淡水河岸,度過她的少女時期,其後,她不斷離家出走,行腳世界,卻又不斷回眸顧盼,眷戀原鄉的土地人事。每一次的離返,都讓身負流浪者氣質的鍾文音,找到家鄉意象,重構自我與家鄉的新關係,找到不同的返鄉路徑。 5.《火龍向黃昏──憶寫西螺大橋五十年》(季季) 虎尾女中通車時,順著大橋鐵道,日日覽看兩旁這田風光,嗅聞甜中帶酸的蔗糖氣味,「我的生命線也和橋上那條鐵之路連結起來了」。於是,西螺大橋的多重身影,粉嫩綠衣、樸素灰衣、燦亮紅衣,一針針織入季季的記憶圖景,成為永恆的故鄉色澤。 6.《我的紅河》(周芬伶) 那條貫穿屏東縣心臟地帶,沒沒無聞,卻又豐盈沛然的家鄉之水、母親之河,那條原作「苦瓜河」,雅音「五魁寮河」的水脈,也正式以他極具南方熱帶氣息、野性與秀麗兼具的美,召喚周芬伶的回憶。 7.《故事地圖》(利格拉樂•阿烏) 這是一本標幟著「童年往事」的繪本。與母親爭執而負氣出走的排灣族小女孩,背起書包離開部落,決定離家出走,然而,走在部落的綠色道路上,睡夢中掉入外婆的故事情境哩,卻進入部落傳述已久的故事地圖中,重返部落鮮活的歷史記憶。 楊翠的「文學地景」/借暮色溫一壺老人茶: 1981──台中女中畢業,離鄉,遠赴文化想像的高原地標:台北,入輔仁大學歷史系。 1985──首次返鄉,入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班。回鄉晚了,故鄉已然日募昏黃。 1987──二度離鄉,投身台北媒體圈與藝文圈。 1991──二度返鄉,帶著三歲的兒子,以及倦乏的身心。無業,一無所有,空手茴香,決心定居台中。 1992~1994──參與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的撰寫,首度真正「返鄉」。 1994──走進我的70年代台中城市記憶。 很少人的人生可以只在一個地方,不論是求學、工作,都可能使你不得不離鄉,一次又一次的離返,我們可曾經收回遠眺的眼睛,凝視腳下的土地──你曾經「返鄉」嘛/你有一幅屬於自己的、屬於家鄉的故事地圖嗎?
或許, 在我們以文學去旅行之前,可以先以文學回家鄉,藉由閱讀和書寫,貼近家鄉的在地生活空間,體知它的脈動與體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