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遊,您可以看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間禮拜堂「旗後教會」,她還有一個可愛的別名叫「打狗禮拜堂」;屹立120幾年的「旗後燈塔」,磚造八角形巴洛克式的白色建築,在「走船人」的心中,就像是歸鄉的指引;而海岸公園顧名思義,以海岸景觀為主體,呈現海水浴場、觀海景觀步道、越野區和自然生態區四種設計風格,展現海岸公園的多元娛樂功能。
繼續閱讀 "踩風大道 PART。2"
位於高雄西側的沙洲旗津,舊稱「旗後半島」,在觀光資源尚未整合時,一般民眾對旗津的印象,多停留在熱鬧的海產名街廟前路上,殊不知旗津其實是漢人在高雄最早開發的地方,擁有高雄最早的街道(通山街)、最老的天后宮,以及最早的長老教會旗後教會。
繼續閱讀 "踩風大道 簡介"
生於安樂時代的我們,很難理解與瞭解戰亂時代時的人、事、物。當年旗後砲台是個保家衛國的軍事重地;曾經塞滿了彈藥和士兵的小房間,如今已空蕩蕩的了;曾經載有大砲的砲座,經過的多少時間和風雨的摧殘仍然存在。
繼續閱讀 "旗津砲台 PART.3"
乙未(1895)割台,台灣宣告獨立,打狗港防務由黑旗軍首將劉永福之義子劉成良防守。光緒廿一年十月十三日清晨六時,日本吉野等六艦進攻打狗,劉成良指揮港區三砲台,其兵力有「福」字軍四營、大竹里左軍義勇一營及砲兵二隊。砲戰至下什四時二十分,旗後砲台被日軍砲火擊中,門額半毀,大營、兵房全毀,終告失陷。
繼續閱讀 "旗津砲台 PART.2"
旗津砲台位於高雄市旗津區旗后山、山頂是內政部指定的二級古蹟,建立於清初,現存的砲台完成於清末光緒年間(西元1875年)砲台之規模宏偉,結合中西之建設,安置著英製的大砲四尊。扼守著,打狗港
繼續閱讀 "旗津砲台 PART.1"
天后宮的鐘鼓樓與一般宮廟的擺設不同。
一般是取暮鼓晨鐘之意,將鐘擺在右方,鼓則擺在左方,而天后宮則是左鐘 (龍) ,右鼓(虎) 。
以前凡是有進香團或貴賓入廟,就會鐘鼓齊鳴,以示敬迎的意思,而現在則全部改為電動敲擊了,真是讓人惋惜。 繼續閱讀 "■ 旗津天后宮Part.3 ■"
旗津天后宮是高雄市第一座媽祖廟,大殿兩側還有一副對聯:「天惠遍施工賈利,后恩廣被顧漁亨。」,可以得知旗津一開始是以捕漁業維生。 繼續閱讀 "♡ 旗津天后宮Part.2 ♡"
走出旗津渡輪站,首先可以看到租借腳踏車及機車的店面,在那裡租借的條件就是押證件,可是我和朋友們都忘了帶證件,只能拿鑰匙來當做抵押,騎著印有Hello Kitty圖樣的腳踏車向前行。 繼續閱讀 "☆旗津天后宮Par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