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 Yua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高苑資傳官網     回網誌主頁
【五】可匹敵
一年前,五個互不認識的人,在命運的安排下,她們相遇了!!!就這樣五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現在,就在這裡,紀錄著我們在台北的生活,跟著我們一起遊玩台北吧!!:)
 台北縣 > 【五】可匹敵
2023 / 10 / 02
本月 上月 2023 / 10 下月 本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我的位置
個人檔案


文章分類

好站分享

空間使用

  • 藝廊總數:7
  • 作品總數:84
  • 累積人氣:19704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查詢密碼  加入會員
瑏U聖節

今天是萬聖節

祝大家萬聖節快樂歐!!!

可惜

沒有糖果給大家吃XDD

雖然是個歡樂的節慶

但也是要了解一下它的由來歐

=)

----------------------------

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裡,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游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於南瓜燈也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纔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

現在的萬聖節

  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纔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制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制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只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麼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聖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聖卡。

  

  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萬聖節早期象徵一年的結束與新年的開始,歐洲人除了舉辦儀式感謝太陽神讓穀物豐收,並深信醜陋面具可嚇走惡靈,這種觀念後來演變成為小孩變裝,按鄰居門鈴嚇人、要糖果吃的習俗。
根據業者資料指出,基督紀元以前,每年10月31日對塞爾特族人(現在的蘇格蘭、愛爾蘭人)而言,象徵著一年的結束及新年的開始。

這一天塞爾特族人舉行儀式,感謝太陽神讓穀物豐收,但這一夜是惡靈力量最強大的一天,因此牧師和祭司主持祭典,以安撫掌管死亡的神。   

古時的歐洲人相信帶來厄運的惡靈,會被醜陋的面具嚇走,因此有人夜間出門,便會戴上面具,希望惡靈認不出他們,以保安全。

到了第四世紀,因為基督教興盛,這一天改為上帝死亡日,相信上帝會趕走惡靈。       

後來,演變成小孩穿上鬼和精靈的衣服,按鄰居家的門鈴。


習俗中,孩子穿戴各種服飾、面具參加萬聖節舞會,舞會場地的牆上懸掛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尸骨,窗和門口則裝飾著蜘蛛網,懸吊恐怖的南瓜燈。

不管習俗中還是演變到後來,"孩子會發出「Trick or Treat」的威脅,鄰居們不管是否被嚇著,總是會為孩子準備糖果、餅乾、焦糖蘋果等點心,讓孩子滿足的將戰利品收入袋內離去。"

                        By綠茶




全文閱讀 "瑏U聖節"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five_girls於 2008/10/31 23:03:10 發表 || 評分(0)|| 回應 ( 0 )

瓽糷Q節

最近快段考

所以就沒有太多時間來打打文章

剛好今天是雙十節

就來打一下它的由來吧

等考完試

再來新增遊玩的照片

----------------------------------------

滿清統治中國以後,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

國父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國父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鼓吹革命的根據點,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國父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國父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 國父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國父所領導的十一次革命如下:

第一次革命:西元一八九五年的廣州之役,陸浩東被捕殉難。

第二次革命:西元一九00年的廣東惠州之役,史監如被捕犧牲。

第三次革命:西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一日的廣東潮州黃崗之役。

第四次革命: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惠州七女湖之役。

第五次革命:同年七月二十七日的欽州防城之役。

第六次革命: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廣西鎮南關之役。

第七次革命:西元一九0八年欽廉之役。

第八次革命:同年三月的河口之役。

第九次革命:西元一九一0年一月的廣州新軍之役。

第十次革命:西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之役,七十二烈士壯烈犧牲。

第十一次革命:西元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推翻滿清政府。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駐軍武昌的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首先發難。接著各營也相繼響應,革命軍氣勢如虹,銳不可檔。武漢三鎮首先光復,各省也紛紛光復。清廷眼見大勢已去,只好宣佈退位。三千多年的君主政體,至此終於結束。

武昌起義是在農曆八月十九日,以陽曆推算起來,正是十月十日。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特殊而且值得紀念的日子。因此政府特別訂定這一天為「國慶日」,也稱為「雙十節」。

                             By綠茶



全文閱讀 "瓽糷Q節"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five_girls於 2008/10/10 21:55:06 發表 || 評分(0)|| 回應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