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眷村具有相當的在地性,依賴著左海軍基地,左營23個眷村的眷民人口,在高雄市的人口總數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除了擁有海軍各軍階的眷村外,相當完整的保留許多軍中文化,包含中正堂、中山堂、四海一家、豫劇隊、海軍運動場、海青工商...等等,可說左營是一個與國民政府時期的新移民多元融合的地方,存在許多相當意義非凡的元素。
繼續閱讀 "我們對眷村的未來願景ˇ"
海青王家燒餅店地址:高雄市左營區自助新村137-1號
繼續閱讀 "眷村裡的美食小吃---王家燒餅"
家庭代工或軍用品代工是常見的家庭副業
有時透過社區外的本省人包商
有時是自治會主動向軍用品廠商承包
代工零件整批運到社區內裝配
婦女在自治會辦公室或帶回家中進行工作
賺取每月幾十元的手工錢。
繼續閱讀 "眷村人們的生產活動ˇ"
早期眷村內
採配給制度
每戶分配
配偶一口、子女二口的糧食和日用品補給
因此眷屬糧車每月定期至社區發放眷糧
包括米、油、煤、麵粉等..
居民手持糧卷帶著容器集中在廣場一面聊天一面分配米糧
眷糧供應了大部分糧食所需
不足者居民則至福利中心、村里市場、小雜貨店購買
繼續閱讀 "眷村內的相關設施--福利中心ˇ"
早期「海子」每個年級只收2至3個班級
入學需經過筆試和口試
學生成績達不到標準
不但會被留級還有可能降級再修
因此部份程度差的學生選擇轉入其他學校
造成換校的大洗牌
也讓本、外省小孩增加陸、島文化在生活語言上的相互學習。
繼續閱讀 "眷村內的相關設施--學校ˇ"
自治會
除了執行軍政系統的政策外
也可以將社區的軍眷
動員組織起來
自治會是協助處理軍眷食物補給
救濟資源請領發放
公共設施與眷舍的管理、維護、修繕、查核、輔教活動、配合辦理地方選舉等等
繼續閱讀 "眷村內的相關設施--自治會ˇ"
早期眷村屬於自成聚落
進入眷村需要有憑證才可通行
在眷村與左營舊聚落之間
建有圍牆以做為隔離
因此眷村成為一個封閉的社區空間
在這個空間內自然而然形成
眷屬行政、生產、消費、娛樂、教育、醫療等的活動與機構
由於竹籬笆的眷村慢慢被高樓大廈取代
眷村文化也面臨凋零的危機
老舊眷村在推土機及怪手的推挖下
消失不見
而當時的第一代眷民也逐漸凋零
第二、三代則因眷村改建及事業、婚姻等因素搬離眷村
當年眷村活絡喧囂的景象已不復見
由婦聯會透過募款興建的眷舍
雖仍有臨時性克難的性質
但已開始有眷村社區規劃的構想
分為兩個時期建造
第一個時期為連棟式的平房眷舍
此類眷舍計有四種類型
A型木造、A型磚造
( 設有起居室、臥室、廚房及廁所 )
B型木造、B型磚造
( 設有臥室、廚房、廁所、屋頂加用油毛紙及硬甘蔗板 )
繼續閱讀 "眷村的興建--婦聯會興建宿舍ˇ"
相對於日遺眷舍
海總部為安置大量撤台軍眷
所建的克難眷舍
顯得簡陋、狹隘不堪
除了經費問題外
主要是因當時政府伺機反攻大陸
並無長久的居住計畫
繼續閱讀 "眷村的興建--海總部興建眷舍ˇ"
民國40年初期
美軍開始協防台灣
為解決來到台灣美軍眷屬居住的需求
在左營興建2處洋人小眷村
繼續閱讀 "眷村的興建 -- 洋人眷村、單身眷村、義民眷村ˇ"
左營眷村中
以接受日軍遣管眷舍的居住環境最為優渥
平均每戶佔地百餘坪
是日式檜木地板平房
繼續閱讀 "眷村的興建 -- 日遺眷舍ˇ"
民國三十五年至四十年之間(西元19世紀中期)
隨著左營海軍基地的劃設
以及國民政府遷來台灣
大批的海軍部隊及眷屬
從青島、南京、上海、馬尾、廣州撤遷到左營
繼續閱讀 "眷村分布及特色ˇ"
民國三十七年大陸淪陷後一年
國民政府撤遷來台
許多為國家賣命的軍人子弟及眷屬
也跟著撤退到台灣
繼續閱讀 "眷村的起源ˇ"
海軍眷村文化的發展
在近代台灣社會歷史演變的過程中
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繼續閱讀 "左營海軍眷村文化的發展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