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是吃湯圓的時候,也代表了冬天的到來=目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來說過了冬至,寒冬季節正是來臨。依傳統習俗,在冬至當天,中國人會團聚吃湯圓必以湯圓祭祀組先。如果在冬至當天吃到湯圓還會恭賀天歲之禧。 
在古代,冬節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又因為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日子呢! 「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的稱呼,民間則多稱為「冬節」。又由於富人都過著豐厚的冬至,而窮人則只能貧苦的過夜,於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的俗諺。 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在冬至的應節食品方面,有許多有趣的傳統,甚至是各族的特色。例如:滿族旗人在冬至祭天祭祖之後,將祭拜過後的豬肉煮成白肉和親朋好友分享;在陜西地方,人們相信共工的兒子,在冬至這天去世,變成散播瘟疫的惡鬼,但疫鬼怕紅豆,因此在冬至這天,大家煮紅豆粥來避開瘟疫;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在冬至這天則有吃餛飩的習俗,有句俗諺說:「冬至餛飩夏至面」,另外在西北地方則多半吃餃子(餃子在明代之前稱為餛),民間甚至有流傳「吃了冬節的餃子,不凍耳朵」的諺語(據說這種習俗是來自于醫聖張仲景施藥為窮人治凍傷的故事而來的)。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