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13年(1735)彰化知縣秦士望於縣邑南門內,捐俸倡建關帝廟,清乾隆24年(1759)知縣張世珍重修,乾隆26年(1761)完成重修工程並立碑以茲紀念。清嘉慶元年(1796)知縣胡應魁調任彰化,有感於彰化自林爽文、陳周全事件後,多數廟宇皆遭焚毀,關帝廟位於南門內,受損更為嚴重,胡知縣遂與地方士紳鄭士模、吳升東等人倡議,將關帝廟遷建於今日現址(原理番同知署舊址),自嘉慶4年(1799)興工,嘉慶5年(1800)秋完工,完成遷建的廟貌不尚華飾,但廟宇格局,規模宏偉。清道光9年(1829)知縣李廷壁重修,由於武廟為清官方祭典的廟宇,木建築只髹漆而無彩繪,建築型制亦較為簡樸,斗栱的造型平實渾厚。關帝廟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前殿、正殿及後殿。武廟正殿主祀關聖帝君,從祀關平、周倉,後殿主祀文昌帝君,同祀魁斗星君,魁星爺左手持硯,右手執筆,獨腳踏鰲魚,有「獨佔鰲頭」之意。關帝廟目前保存有清雍正13年(1735)「創建關帝廟碑記」、清乾隆26年(1761)「重修關帝廟碑記」,為關帝廟的重要文獻。正殿神龕上方「威鎮海邦」匾,為清嘉慶3年(1798)由彰化知縣胡應魁所獻。
資料來源:彰化縣古蹟與___http://mus.bocach.gov.tw/index.jsp?ind=9&i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