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由來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它是傳統節令中最富浪漫色彩的民俗節日,自南北朝至今,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已纏綿悱惻地流傳千年。七夕也是「註生娘娘」及「七娘媽」的誕辰。因「註生娘娘」及「七娘媽」都是守護孩童的神明,一般有孩童的家庭,都會在今日敬拜,因此七夕也是台灣的兒童節。
繼續閱讀 "七夕"
豐年祭 『豐年祭』是阿美族人一年一度重大祭儀、歡慶豐收的盛事,就像他們人生的大事一樣重要。
繼續閱讀 "阿美族習俗"
宜蘭縣原住民泰雅族主要分布於本縣南澳鄉與大同鄉,他們約於十八世紀中葉,自北港溪上游即今日南投仁愛鄉發祥村一帶遷居而來,大同鄉另有一小部份泰雅族人,為日治時期由桃園巴陵村移入本縣。
繼續閱讀 "泰雅族習俗"
冬 去 春 來 , 每 年 農曆 正 月 十 五 日 左 右 , 是 所 謂 的 立 春 日 ; 民 國 三 十 年 三 月 十 二 日 , 當 時 農 林 部 在 戰 時 首 都 重 慶, 舉 行 第 一 次 全 國 農 林 行 政 會 議 。 出 席 代 表 一 致 認 為 我 國 以 農 立 國 , 農 民 佔 總 人 口 百 分 之 七十五以 上 , 應 規 定 節 日讓 農 民 紀 念 慶 祝 同 時 舉 辦 各 種 競 賽 頒 獎,鼓 勵 農 業 改進 , 當 經 決 議 , 定 每 年 立春 日(國 曆 二 月 四 日 前 後 ) 為 農 民 節 , 呈 奉 行 政 院 核 定 公 布 。
繼續閱讀 "農民節"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午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艾草榕枝、掛香包、喝午時酒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袪瘟辟疾的目的。
繼續閱讀 "端午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農 曆 九 月 初 九 為 重 陽 節 。 中 國 俗 以 「 九 」 為 陽 數 , 因為 此 節 之 月 、 日 皆 為 九 , 所 以 稱 「 重 陽 」 。
繼續閱讀 "重陽節"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說呂氏之亂在正月十五日平定,因此漢元帝將此日訂為元宵節,每年正月十五日就微服出巡與民同樂。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三官大帝中,天官紫微大帝的誕辰。三官大帝民間俗稱「三界公」,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台灣分別於上元正月十五祭天官,中元七月十五祭地官,下元十月十五日祭水官。台灣民間以元宵節為小過年,除祭拜三界公以外,也是慶典活動最多的民俗節日。
繼續閱讀 "元宵節"
絳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台。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鳩鳥媒。
李商隱•中元作
農 曆 七 月 十 五 是 我 國 民 間 的 重 要 的 節 慶 。 在 古 代 , 民間 在 這 一 天 以 剛 收 成 的 新 穀 祭 拜 祖 先 , 而 佛 教 的 盂 蘭 盆 節 , 及 道 教 的 中 元 節 亦 在 同 一 天 。 又 相 傳 農 曆 七 月 是 鬼 月 , 在 這 個 月 當 中 間 , 「 好 兄 弟 」 們 都 會 來 到 來 到 人 間 受 人 祭 拜 , 由 種 種 的 由 來融 合 成 今 日 的 「 中 元 普 度 」 。
繼續閱讀 "中元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
人 聲 鼎 沸 的 年 貨 市 場 , 鮮 豔 奪 目的 春 聯 及 年 節 飾 品 ... 。 為 了 迎 接 新 的 一 年 , 從 十 二 月 中 開 始 ,家 家 戶 戶 便 準 備 過 年 , 到 處 都 顯 得 喜 氣 洋 洋 , 煥 然 一 新 。
繼續閱讀 "春節"
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水啦!若生活中沒有乾淨的水可用,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如何,大家是否有想過呢?
繼續閱讀 "飲水思源-自來水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源已久,可能在原始時期就已經有了。古代民族在中秋節前後舉行豐祭,同時也祭祀月神,有文字記載中秋之事亦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記載更多,後來加上吃月餅殺韃子的傳說,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識的節日。明清以來成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現今成為國定假日。
繼續閱讀 "中秋節"
由來
冬至和清明一樣,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即為「冬至日」,對農曆而言並沒有固定的日子。這一天,太陽剛好直射南回歸線上,所以對於北半球的我們而言,是晝最短、夜最長的一日,自儔至過後,白晝便會日漸增長了。冬至時,照傳統習俗家家戶戶要準備湯圓、菜包祭神明和拜祖先,此日吃過湯圓後,大家麗都算增長了一歲。
繼續閱讀 "冬至"
淡水素為台灣北部大門,早在三百多年前西班牙人即曾傳入天主教到此,並建立天主堂,但因西班牙離台而中輟。今日台灣教會則是清末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以台南為據點,加拿大長老教會以淡水基地,南北發展而成的。
繼續閱讀 "淡水長老教會"
去年和家人一起到了宜蘭,剛好遇到當地舉辦的「頭城搶孤祭典活動」,雖然沒有親眼目睹到搶孤的盛況,不過這高聳的「孤棚」也讓我開了眼界,在遠處就吸引了我的目光。
繼續閱讀 "宜蘭搶孤活動"
掃墓,是中華民族於清明時節的傳統習俗,相傳源自春秋時代晉文公寒食節,每年到了清明時節,家家戶戶會到郊外歷代祖墳上,進行清掃、祀。
繼續閱讀 "清明掃墓禮俗"
收驚這件事我倒是沒有,可能小時候太懂事了,呵呵!!所以不哭也不鬧。我覺得其實這是一種求心安的行為,我還聽說有種神名叫做「床母」,那好像也是保佑小孩子的神明,讓小孩子在夜裡能睡得安詳。
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都有幾次收驚的經驗,有據台灣俗諺說:「沒有收過驚的囝仔飼不大漢」,由此可知,收驚在台灣是多麼普遍的一項「信仰醫療」。
繼續閱讀 "收驚的民俗療法"
我對拜天公的印象就是,拜拜那天會有很多好吃的魚肉可以吃,因為長輩一早就會先準備好那些要祭拜上天神明的供品,等要拜拜完後,我們才能享用。
繼續閱讀 "拜天公的禮俗"
小時候常常聽爺爺奶奶說,吃飯不可以把筷子插在飯上面,應該要平放在碗的邊緣或桌上。還有在換牙時,如果掉的是下排的牙就要丟屋頂,如果是上排的牙要丟床底下,這樣牙齒才會長的齊。
傳統的嫁紗 現代的婚紗
現在的人結婚和以前大有不同,以前結婚所有細節都要自己處理,現在有專門替新人的籌辦的婚禮公司,在服飾上、宴會上也都有很大不同,現在還可以先共正結婚再補辦喜宴的,但是在以前那種時代別說公證結婚,結婚前或許還不知道對方是誰,所以說以下可以讓我們了解以前有些結婚的習俗或禁忌是我們現代社會上比較沒有看到的。
繼續閱讀 "結婚的習俗和禁忌"
壽桃 齊聚一堂在祝壽
在傳統禮俗中,未屆五十歲以前是不做壽的,如果有必要的話,也應當由子孫輩或親友發起,舉辦壽宴,以免落人口舌。五十歲之後,逢六十、七十、八十等大壽,可以鋪張慶祝,尤其是夫妻齊眉時,每十慶壽,吉祥如意。
繼續閱讀 "壽慶的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