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橋原為橫跨舊鹿港溪一座木橋,裡面景色宜人,一進去即可看見清澈的溪水,許多小朋友會來這邊餵魚、烏龜、鴨子,像這樣引人遐思的美景,已成為鹿港旅遊的景點之一。
新祖宮是為了祈求媽祖保佑船抵達鹿港為了感念媽祖保佑於1788年所建為「官拜廟」 俗稱為「新宮」位於搖鈴街裡。
鹿港天后宮來到鹿港遊客必到之地每天假日香火鼎盛許多觀光客都會前來此處參觀或者是參拜也有許多人是為了門口的小吃與名產而慕名而來的。
九曲巷在鹿港第一市場九曲巷裡有許多彎曲處聽人家說可以防止風沙與竊盜巷內由於迂迴的路較多較容易防止別人搶奪不過我想再現代更容易被人行搶吧。
十宜樓位於在九曲巷裡,聽說十宜樓主人是為好客的人在長在十宜樓上,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故稱此為十宜樓。
埔頭街今為古蹟保護區,紅磚道上的景觀、藝品、古厝皆令人大開眼界,走進這兩街的紅磚道,宛如進入時空隧道,門上各式的避邪古物及兩旁的門聯,彷彿再訴說以前生活的步調即型態。
鹿港車站於彰鹿路上,是讓遊客來此了解車站的歷史的,一進去即看到一個很大的火車頭,來到這不僅有讓人休憩的地方,還可參觀火車內部,假日經常看見一家大小來這散步,吹著微微的風,讓整個人都清靜了許多。
於目前來說,外地的學生到鹿港讀書,通勤大部分都需要使用到鹿港公車站,提供的便利性,使它成為了不可獲缺的工具
政府提倡一鄉鎮一圖書館,唯彰化屬縣轄市,彰化市立圖書館之興建乃告定案全館動線及空間大幅度調整變動,營造如我家大書房般的溫馨閱讀環境。
早年的眷村生活中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平時可當大人的早餐、孩子的點心,家中光景不好時,還可以代替奶粉,作為嬰兒的主食。香氣四溢的麵茶是60年代台灣相當風行的鄉土小吃,是解飢的正餐、也是吃巧的點心,不過時空改變,麵茶逐漸走進歷史。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文開書院則有山門、兩廂、前堂、講堂、後堂,裡面的一磚一瓦,都刻劃著歲月與歷史的哀戚,廟外的池塘及週遭綠樹成陰成為遊客的休憩的地方。
原為前後街的通道,其實就是一條防火巷,這條窄巷,僅能以一人通過,兩人就必須側身才能通行,因有摸乳巷之稱。雖然只是條防火巷,但在鹿港知名度頗高,成為遊客遊鹿港必經之處,因此摸乳巷為鹿港知名的觀光景點。
完完全全都是採用貝殼與珊瑚所建立起來的一間廟宇,就連柱子、牆上的裝飾龍雕,也都是用一片片的貝殼,組合而成。而走到十八羅漢後,每一個的建築都嘆為觀止而精緻,羅漢洞雖然規模小,但是裡面的建築,完完全全都是使用白珊瑚堆置而成的,讓每一位觀光者來到這,都蠻值得去觀賞的。
當初為了找這個小公園,看著地圖上面寫著,洛津國小門前,原來就在鹿港圖書館內處。敬義園紀念碑立碑之地,以前是一個浮嶼,是船隻停泊之所,與鹿港市街隔溪相望。在前清時期,地方富紳一起設置的社會慈善機構,為了紀念先賢攻德而立碑。
地藏王廟為國家三級古蹟,是一間歷史相當久的廟宇,北有天后宮,南據地藏王廟。地藏王廟主要祭祀地藏王菩薩,從四神祇則為註生娘娘、十殿閻羅與境主尊神,主體構造為抬樑式與穿斗式的形式,三川殿採用燕尾翹起式屋簷,正殿屋頂則為一條龍。
興安宮為第三級古蹟,是鹿港第一間古廟,可以堪稱長老中的長老,尤其,以建築的雕刻紋為名,其雕刻紋就是一件精品,且值得慢慢觀賞。每一個建築都是都是彩繪的表現,顯示出來的作品、圖案更是古拙,用色淡雅。當初拜訪到這間廟時,裡面的管理人員很親切,似乎知道我是來拍照做作業的感覺,還給我一本有關這間廟宇的DM呢!
甕牆為鹿港民宅的常見裝飾品,看似瓶瓶罐罐的酒甕,也不知為何要有這樣的擺設。早期的用法是,因為船隻空艙容易搖晃,就會使用一些木材或酒甕的器具來壓艙,以增加船身的平衡,另一個說法,是早期的容器非常少,通常都會使用酒甕,當作容器,更可以使用這些器材,醃製食物。而現在變成觀光景點,讓路人行走時,都會多看兩眼。起出找這個建築物,花了好多時間,問附近的人,原來只要投起頭往上看,就可以看見這個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