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o Yua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高苑資傳官網     回網誌主頁
>..<~好吃好玩在"彰化"~@..@
~"彰化是一個有很多~好玩/好吃<又有地方特色的好地方喔~大家要多多來參觀喔!!XD"~
 彰化縣 > >..<~好吃好玩在"彰化"~@..@
2024 / 09 / 10
本月 上月 2024 / 9 下月 本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我的位置
個人檔案


文章分類

好站分享

空間使用

  • 藝廊總數:24
  • 作品總數:307
  • 累積人氣:69407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查詢密碼  加入會員
彰化"節孝祠"

相片名稱:changhua_jieshiau_hall1.jpg_點選放大

由來:

彰化節孝祠是清同治12年(1873年)彰化白沙書院院長蔡德芳、拔貢生林清源採訪中部節婦名單,共採訪到120名節婦事蹟。清光緒12年(1886年)由進士蔡德芳、丁壽泉、貢生吳德功、訓導劉鳳翔等人再採訪160名節婦事蹟,經由台灣府知府程起鴞、彰化知縣李嘉棠等奏請禮部,光緒13年(1887年)准予立祠,正式編入官方祀典,經進士蔡德芳,吳德功的倡建,擇址位於城隍廟東側建節孝祠,至光緒14年(1888)完成。而在日治時期因為市區改正,節孝祠遭拆除,後經地方士紳吳德功,商紳楊吉臣、吳鸞旂等董事,向總督府申請,以彰化公園一角地做為遷建地址,吳德功之弟吳汝俊、侄吳上花,並邀請鹿港士紳陳懷澄等人參與遷建工程,並募款八千圓資金,將節孝祠遷建於現址。在大正12年(1923年)完成節孝祠的遷建,台灣總督田健治郎及台中知事常吉德壽重新表彰自明治28年(1895年)以來,至大正12年(1923年),已故及現存節孝、貞烈婦女112人,合計前朝共390餘人,合祀於節孝祠。目前,節孝祠於每年春秋二季皆舉行祭祀。

建築特色

彰化節孝祠為二進二護龍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保存大正年間遷建時的格局。民國83年節孝祠進行修復,保存原有風格。目前三川殿及正殿彩繪為民國84年由和美陳穎派所繪製,三川殿門神彩繪則為民國92年的作品。

節孝祠三川殿內兩旁牆面,有大正13年(1924)由鹿港文人蔡穀仁所撰並書「重建中部節孝祠碑記」及「節孝祠捐題牌記」木碑,為節孝祠的重要文獻資料。三川殿石柱上書有「潛德幽光歷二百年來而畢發,採風問俗聯十三堡半以俱雷」對聯,是清光緒14年(1888)由進士蔡德芳所敬題的墨跡。

正殿前有一座軒亭,其捲棚雙脊上繪有「龍馬負河圖」、「神龜背洛書」,為郭新林的畫作,民國83年節孝祠落架修復,此彩繪已嚴重剝落受損。正門門楣「一節千古」匾,為台中州知事常吉德壽所敬獻。

節孝祠旁有一石碑,為紀念汪家姑婦,彰化縣志人物志節烈記載:「汪門雙節者,邑民汪家姑婦也。姑劉氏,婦余氏,素慈孝。雍正9年(1731)大甲西番作亂,焚殺居民。姑急告婦曰:「義不可辱,當各為計。」語畢遂自刎,婦方抱姑屍而泣,逆番猝至,遂觸垣死,乾隆3年(1738)旌表勒碑縣東門。」

此一石碑原位於東門旁,日治時期拓寬馬路拆除東門時,乃將石碑移置節孝祠內。

資料來源:彰化縣古蹟與歷史http://mus.bocach.gov.tw/index.jsp?ind=9&id=19



全文閱讀 "彰化"節孝祠""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25 19:15:24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0 )

彰化"關帝廟"

相片名稱:DSC00170.JPG_點選放大

清雍正13年(1735)彰化知縣秦士望於縣邑南門內,捐俸倡建關帝廟,清乾隆24年(1759)知縣張世珍重修,乾隆26年(1761)完成重修工程並立碑以茲紀念。清嘉慶元年(1796)知縣胡應魁調任彰化,有感於彰化自林爽文、陳周全事件後,多數廟宇皆遭焚毀,關帝廟位於南門內,受損更為嚴重,胡知縣遂與地方士紳鄭士模、吳升東等人倡議,將關帝廟遷建於今日現址(原理番同知署舊址),自嘉慶4年(1799)興工,嘉慶5年(1800)秋完工,完成遷建的廟貌不尚華飾,但廟宇格局,規模宏偉。清道光9年(1829)知縣李廷壁重修,由於武廟為清官方祭典的廟宇,木建築只髹漆而無彩繪,建築型制亦較為簡樸,斗栱的造型平實渾厚。關帝廟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前殿、正殿及後殿。武廟正殿主祀關聖帝君,從祀關平、周倉,後殿主祀文昌帝君,同祀魁斗星君,魁星爺左手持硯,右手執筆,獨腳踏鰲魚,有「獨佔鰲頭」之意。關帝廟目前保存有清雍正13年(1735)「創建關帝廟碑記」、清乾隆26年(1761)「重修關帝廟碑記」,為關帝廟的重要文獻。正殿神龕上方「威鎮海邦」匾,為清嘉慶3年(1798)由彰化知縣胡應魁所獻。

資料來源:彰化縣古蹟與___http://mus.bocach.gov.tw/index.jsp?ind=9&id=17

相片名稱:DSC00184.JPG_點選放大



全文閱讀 "彰化"關帝廟""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15 11:02:42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1 )

彰化"定光佛廟"

台灣有二座主祀定光佛的廟宇,分別是淡水鄞山寺與彰化定光佛廟。

定光佛為福建閩西汀州府永定縣的守護神。彰化定光佛廟創建於清乾隆26年(1761)由汀州府永定人士興建,亦為當時的汀州會館。正殿供奉主神定光佛,為唐代的高僧,自幼出家,並於汀州地區傳佛法,82歲仙逝。相傳汀州曾遭賊寇圍攻,他顯靈退敵,解救全城,朝廷賜匾,將他住持的寺院命為「定光院」,汀州士民稱他為「定光佛」。定光佛廟曾於清道光10年(1830)由貢生呂彰定倡議重修,至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拓寬今光復路,三川殿遭拆除,目前僅存正殿建築。正殿定光古佛像為軟身造型,即神像的手腳可靈活的伸展,定光佛身穿袈裟,表情威嚴。定光古佛廟內保存相當豐碩的古匾,分別有清乾隆27年(1762)「西來花雨」,乾隆36年(1771)「瀛嶼光天」、乾隆38年(1773)「濟汀渡海」,乾隆41年(1776)「光被四海」,清嘉慶18年(1813)「曇光普照」,清道光5年(1825)「智通無礙」等古匾,多為汀州籍士民所敬獻。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91年進行修復。

 

 

 

 

 



全文閱讀 "彰化"定光佛廟""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15 10:58:46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0 )

彰化"開彰聖王廟"

相片名稱:DSC00156.JPG_點選放大

創立:

彰化開彰聖王廟創建於清乾隆26(1761)聖王廟又稱威惠宮,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是漳州人的主要信仰神祇。清乾隆26年(1761)建廟於縣城西門附近,為漳州七縣(漳浦、龍溪、長泰、南靖、平和、詔安、海澄)移民的信仰中心。清乾隆60年(1795)陳周全事件,彰化縣城被毀,聖王廟遭波及,曾於清嘉慶12年(1807)由士民重修。清咸豐10年(1860)舉人陳肇興倡議重修聖王廟,大正元年(1912)由管理人林獻章再度發起重修,目前後殿右廂廊供奉有歷代建修廟宇有功者的長生祿位,。民國741127指定為第二級古蹟,民國805月進行重修,民國85617完成聖王廟的修復。

建築藝術

威惠宮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三川殿前有一座八字牆,左青龍右白虎的青斗石雕,雕工精緻,是清代中葉台灣石雕的作品。三川殿的屋頂採「硬山升簷式」作法。三川殿正門兩旁有一對石獅,雕刻工法蒼勁有力,造型古樸雅緻,為咸豐年間重修時的作品。三川殿內的木雕棟架並不細緻,而門神彩繪已呈現剝落。正殿前有一對龍柱,採單龍盤柱,無鏤空雕,左龍柱四爪不握珠,張口含珠,右龍柱為三爪握珠,口微張但不含珠。此對龍柱造形樸拙,為乾隆、嘉慶年間的龍柱風格。正殿供奉開漳聖王陳元光,兩旁為一老一少太監侍者。正殿的木架構為三通五瓜,三通五瓜的樑柱下方,有龍頭魚尾造型的木雕,稱為鰲魚,意喻「獨佔鰲頭、金榜題名」。後殿供奉開漳聖王的夫人,左室供奉觀音菩薩,右室供奉聖王廟創廟及修建有功人員的長生祿位,牌位上有開創威惠廟者為君、君、君、君等四位士紳,可惜未有全名。清咸豐10年(1860)重修者為舉人陳肇興,士紳楊添華、姚中和等人。大正元年(1912)威惠宮重修管理人為生員林獻章及漳州七邑首事,分別為平和王世藩、南靖賴鳳儀、龍溪鄭有福、龍溪鄭享弼、漳浦林昆山、海澄周坤厚、長泰蔡城、詔安蔡仁恩等人的長生祿位。

資料來源:彰化縣古蹟與歷史

http://mus.bocach.gov.tw/index.jsp?ind=9&id=9



全文閱讀 "彰化"開彰聖王廟""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15 10:49:12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0 )

彰化"西門福德祠"

雍正元年(1723)彰化設縣,縣治位於今彰化市區。雍正12年(1734)知縣秦士望認為邑無城池,難以保障官署人民的安全,乃傚仿諸羅知縣周鍾瑄的做法,於街巷外圍遍植莿竹,並設東、南、西、北四城門,四周鑿深溝為城濠,做為彰化縣城的防禦工事。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莿竹遭砍伐殆盡,乾隆60年(1795)陳周全事件再度遭受破壞。清嘉慶2年(1797)知縣胡應魁依原址栽植莿竹,又在四座城門增建城樓,然因土質鬆軟,又常發生地震,經過十餘年後,城樓多半已傾圮。而在嘉慶16年(1811)知縣楊桂森率先捐出自己的俸祿,士紳賴應光等人倡議捐銀一萬五千元響應,遂庀材興工。職員王松等人認為土城易坍塌,倡議改以磚城較為鞏固,彰化城於嘉慶16年(1811)興工,至嘉慶20年(1815)完成。彰化縣城設有四個城門,東門為「樂耕門」,西門為「慶豐門」,南門為「宣平門」,北門為「拱辰門」。西門福德祠建於何時,並無史料記載,僅知西門福德祠曾於清乾隆46年(1781)由鄉紳重修,據悉當時建築規模已具備有正殿及拜殿。清道光28年(1848)彰化大地震,造成正殿受損,隔年由西街信士陳庇修建正殿。清光緒7年(1881)西門福德祠重修,由總理陳上流倡議,並邀請宗親陳振聲、陳春煙及何秋華、余上論等人重修西門福德祠,將正殿增高,拜殿及廂廊依舊制修復。西門福德祠內有清乾隆46年(1781)由西街信士所獻「福溢通濟」匾,正殿兩旁有「大西門重修福德祠碑記」及「大西門重修福德祠捐題牌記」二塊木製碑文,詳實記載清光緒7年(1881)重修時的史料,為西門福德祠的重要文獻資料。正殿神龕前有一座石製香爐,為清道光16年(1836)由信女黃門沈氏所敬獻。日治時期市區改正,拓寬西門大通(今中華路),西門福德祠遭部份拆除,廟宇往後遷移,成為今日的風貌,民國741127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全文閱讀 "彰化"西門福德祠""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14 18:23:42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0 )

彰化"城隍廟"

彰化城隍廟創建於清雍正十一年,在經過了多次的修建,後在民國六十年時以大理石、水泥、鋼筋與磚瓦重建,廟宇內的裝飾美觀,也不失莊嚴肅穆的氣息。而城隍廟的正殿主祀城隍爺與城隍爺夫人,大門後方懸有一塊木質算盤,是為計算人在世時的善惡功過,左右兩旁還有文判與武判神像,且有一塊清乾隆二十二年時的「理幽贊明」古匾。整建後的城隍廟,在二樓奉祀觀世音佛祖,並祀有「小姑娘」神像,這是紀念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署縣劉亨基女劉滿姑,不為暴力,而跳池自盡的節烈事蹟。廟前有小廣場,旁立有「古月井記」碑,係嘉慶年胡應魁進士立。大門後上懸掛木質算盤一只,有「好大膽敢求我,快回頭莫害人」「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早報遲報終須有報」類似警語的對聯。

 

 

 

全文閱讀 "彰化"城隍廟""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14 18:10:02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0 )

彰化"元清觀"

元清觀的由來:

元清觀為清代台灣少數以「觀」為名的寺廟,彰化市民稱為「天公壇」。                早年元清觀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至清乾隆28年(1763年)始創建廟宇,後由泉籍人士林文濬、貢生鄭士模等士紳修建。清道光28年(1848年)11月初八彰化大地震,元清觀五門殿(前殿)及戲台崩塌受損,士紳原議遷建縣城南方,後因戴潮春事件而暫緩。清同治5年(1866)由舉人蔡德芳、士紳陳元吉等倡議重修,監生楊祥光負責重修工程,歷經數年的重修仍未竣工,日後由張昭彩、職員莊瓊輝再進行重修工程,至清光緒13年(1887)完成。同治、光緒年間的重修,元清觀的前殿、戲台規模宏偉壯觀,正殿增高基礎,並加以髹漆,廟宇煥然一新。重修後由泉州七邑人士(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德化、永春)舉行三朝慶成醮,完成開光謝土儀式,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元清觀的建築規模。三川殿楣樑上懸掛「溫陵福地」匾,即訴說著元清觀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拓寬天公壇巷(今陳稜路),正殿及後殿右側遭部份拆除。光復後,元清觀遭居民佔用,至民國71年住戶遷出後,由市公所進行修護,民國74819指定為第二級古蹟。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元清觀三川殿牆面受損,民國91年進行修復,保存元清觀的風貌。民國9549元清觀遭回祿之災,正殿與廂廊燒毀,目前將進行古蹟的修復。 

建築特色:

元清觀的建築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重修時的風貌,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面寬五開間,因開有五個門,故又稱五門殿。五門殿屋頂為「歇山牌樓升簷式」的造型,正門三開間處屋頂升高,兩旁屋簷較低,主次分明。三川殿前簷下方有一排吊筒,雕刻有各式各樣的蓮花造型,吊筒的正面並裝飾有飛天、鳳凰與獅子等木雕,造型優雅樸實。三川殿壽樑上的看架斗栱,栱身雕刻有「象頭栱」造型,取其「太平有象」之意,栱身的上方並雕有洋人憨番的人物雕刻,豐富了元清觀的裝飾題材。正門前有一對青斗石獅,龍邊公獅,腳踩繡球,球上並雕有古代錢幣的圖紋,虎邊母獅,懷抱小獅,這對石獅的造型,身體的姿態獨特,背部螺紋式的鬃毛刻劃入微,充份表現出匠師的功力,此對石獅是台灣廟宇石獅造型的經典之作。正門兩旁「螭虎團爐」木雕,螭虎與古代青銅器上的獸紋相似,為勇猛之獸,具有避邪之意。元清觀的木屏,以螭虎造型構成香爐的圖案,香爐中央雕有磬牌,其上書有「囍」字,有「祈求平安」之意。正門的門簪為龍首造型,由於龍首無角,故又稱「螭首」。次間的門簪為獅子的造型,獅子又分開口與閉口獅,分別象徵公獅與母獅。稍間的門簪為蟾蜍造型,古代文人喻月宮為「蟾宮」,裝飾蟾蜍的造型,有「科舉高中、金榜題名」的涵意。三川殿兩旁交趾陶為清光緒3年(1877)重修時的作品,龍邊裝飾鳳凰,虎邊為麒麟。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時,部份交趾陶受損,由嘉義林光沂進行修護。下方裙堵是以磚雕構成「大獅小獅戲彩球」的圖騰,大獅小獅引申為「太師與少師」,為周代官制,是功名的象徵。拜殿前有一塊青石石雕,稱為「御路」,上方刻有雲龍,為神聖空間的象徵。拜殿前的龍柱是清光緒3年(1877)重修時的作品,為清末龍柱造型的佳作。龍柱採單龍盤柱,龍柱上方並有八仙人物裝飾其上,柱頭有李白醉寫番表等人物雕刻。正殿屋頂為重簷歇山式建築,為了承受屋頂山牆的重量,在正殿次間增設一列柱子,元清觀的「增柱法」為台灣傳統建築的先例。正殿採三通五瓜棟架,由於正殿挑高,通樑下方另置疊斗,以增加其結構力學。

主要供奉

元清觀主祀玉皇大帝,配祀王母娘娘及太上老君,兩旁從祀張天師與玄天上帝,後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兩旁配祀十八羅漢。

 

 

 

 

 

 

 

 

 

 

 



全文閱讀 "彰化"元清觀""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10 20:57:42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6 )

彰化"鄭成功廟"

鄭成功廟位於南瑤宮南邊,是擁有艷麗色彩的一座廟宇。

鄭成功廟建立於民國十七年殿宇壯麗為鄭氏大宗祠,主要祭祀鄭成功。

鄭成功為延平郡王,也因眾多歷史事蹟被稱為開台聖王。鄭成功廟有著鮮豔紅色的磚瓦屋頂,藍色的門面以及屋簷的華麗的剪黏雕塑,也運用了許多鮮艷的色彩裝飾,讓人很難不去注意這棟建築。廟宇中還有一座身穿戰袍手持劍的鄭成功銅像,而散發出氣宇軒昂的氣勢

相片名稱:IMG_8668.JPG_點選放大***超爆笑的***

 



全文閱讀 "彰化"鄭成功廟""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10 19:19:18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1 )

這裡是"開化寺"

相片名稱:DSC00189.JPG_點選放大

起源:

開化寺為初開彰化的第一座寺廟,又名「觀音亭」。開化寺創建於清雍正2年(1724)由彰化第一任知縣談經正所倡建。清乾隆18年(1753)街民捐資重修,乾隆58年(1793)由南街士紳黃元世、王光寅出任董事,捐款重修寺廟,由黃元世獨資興建正殿,王光寅出資創建後殿。清道光15年(1835918日 開化寺遭回祿之災,由彰邑士紳出資重修,依舊址拓建開化寺的規模,歷經10月餘完成開化寺的修建。目前後殿石柱尚留有「道光丙申年(道光16年、1836年)立、邑內監生鄭廷貴、黃兆祥敬奉」等字樣。道光20年(1840)開化寺舉行落成大典,並鐫石銘記於廟右隴石。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拓寬西門大通(今中華路),開化寺的山門遭拆除,日後山門改建成今日葫蘆造型。民國34年開化寺因受盟軍轟炸而受損,光復後乃由施能達、黃妙火等人倡議重修,至 民國35619日 完成開化寺重修工程。民國57年重修正殿神龕彩繪,民國741127日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受損,開化寺進行修復,至民國91年完成修復工程,保存廟宇的古風貌。相片名稱:IMG_8729.JPG_點選放大

開化寺的建築格局為最東北朝西南三開監兩進兩廊。歷經多次的戰亂摧殘,清道光15(1835)由士紳及信眾募款重修,奠定了今日之規模。日治大正年間因都市計劃開闢道路,拆除了三川殿改建山門。山門前有一對石獅,造型古樸。第二次世界大戰,石獅受損,民國91年開化寺重修時,進行局部修補。

相片名稱:DSC00199.JPG_點選放大相片名稱:DSC00198.JPG_點選放大相片名稱:DSC00200.JPG_點選放大相片名稱:DSC00201.JPG_點選放大

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兩旁為韋陀、伽藍護法及十八羅漢。後殿供奉三官大帝,龍邊供奉註生娘娘,虎邊供奉痘公痘婆,古代醫藥不發達時,民眾常藉由神明的保佑,祈求平安。兩廂廊龍邊供奉地藏王菩薩、施主太學生蔡登芳、林逢春的長生祿位及歷代比丘之蓮座,虎邊廂廊則供奉文昌帝 君。



全文閱讀 "這裡是"開化寺""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05 21:11:40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0 )

~彰化~南瑤宮YA!!

          相片名稱:DSC00112.JPG_點選放大

彰化市有二座主要信仰的媽祖廟,一為官建的媽祖廟,稱為「彰化內媽祖」,位於永樂街。另一座為香火鼎盛的南瑤宮,因建於彰化縣城南門外,故早年稱為「外媽祖」。

南瑤宮位於昔日彰化城南門外, 創建年代不可考,據傳在清乾隆年間有來自笨港楊姓陶工,傳來香火,有瓦碎庄居民獻地建廟,初建於南門外的磚窯內,因而得名,後續經道光十九年增設右廊及本殿左右門,直到同治年十二年之修葺,廟貌宏偉格局始成;最大的一次修建為民國十一年之改築,其形式頗似台北龍山寺及鹿港天后宮。

建築格局

南瑤宮的格局原為兩殿,於民國元年再建第三殿觀音佛祖殿,近年又增建後殿靈霄寶殿。歷經多次的擴建、修築,雖無統一風格,卻各具特色,有傳統木作之三川殿、正殿,也有西洋式之觀音佛祖殿及現代水泥建築之凌霄寶殿,中西合壁,跨越時空的距離,為臺灣少見的寺廟形式。

另外南瑤宮的石雕亦稱一絕,多以唐山青斗石及泉州白石雕鐫而成,人物花鳥莫不精湛,為著名的惠安名匠之巧藝,三川殿的門神亦與眾不同,係為雙龍彩繪,別有創意。

建築之特色

南瑤宮為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觀音殿及後殿。三川殿正門面寬五開間,兩旁為廂廊,合為九開間。三川殿的屋頂為「斷簷升箭口」的造型,即中央屋頂往上昇高,與兩旁的屋頂斷開,增加空間的美感,此種工法可見於萬華龍山寺、新竹城隍廟。

大正元年(1912)南瑤宮組織改築會,並推舉士紳吳汝祥、楊吉臣、吳德功、李崇禮等人,倡議重建正殿(今觀音殿),並聘請陳應彬匠師主持,正殿的型式以西方的建築語彙及日式的風格為主,大正5年(1916)完成正殿(今觀音殿)工程。大正9年(1920)南瑤宮董事咸認為正殿(今觀音殿)基礎不實,砌造不牢而倡議改建,將原正殿改為觀音殿,另聘請吳海同主持正殿的設計,由老二媽會大總理林金柱、副總理林泉州負責重修工程,至大正13年(1924)完成正殿的工程。

正殿完成後,於昭和元年(1926)聘請泉州匠師王益順之侄王樹發主持三川殿的重修,並由惠安石匠蔣馨承做三川殿石雕,至昭和11年(1936)完成南瑤宮的建築。

三川殿的大木作是泉州溪底匠派王益順之侄王樹發的作品,石雕為惠安蔣馨家族所承做,木雕為泉州雕刻名師楊秀興與田中匠師的對場作,彩繪為鹿港郭新林的畫作,南瑤宮建築集合眾多名匠的作品,為彰化市最為精緻的寺廟。

南瑤宮三川殿的石雕,雕工精湛,石材以泉州石及青斗石為主,石材交錯地映襯出石雕的內涵,石雕工藝為彰化市廟宇石雕的經典。今廟旁有一塊南瑤宮重修石碑,其上落款為「廈門泉興石廠蔣馨督造」。昭和16年(1941)南瑤宮因地震影響,正殿屋脊受損,而進行局部整修。光復後,民國49年聘請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至廟內彩繪,民國60年新建淩霄寶殿, 民國74425 指定為第三級古蹟。三川殿有一座八卦藻井,為大木匠師王樹發所設計的作品,泉州溪底匠師所做的藻井特色,是以斗栱層層出挑,齊集「頂心明鏡」(即上方的天花板)中間覆以天花板。南瑤宮的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集中。藻井內層則以十六組斗栱組砌,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每栱再升二斗齊集頂心,並雕刻蓮花於頂心明鏡。整座藻井宛如蜘蛛結成的網狀,所以匠師又稱為「蜘蛛結網」。

南瑤宮的門神為劉人豪的作品,正門彩繪龍紋,而不繪門神,此種作法源自於南瑤宮的祖廟笨港媽祖廟,此一系統的媽祖廟,如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等,其正門皆以龍紋為圖騰。兩旁側門門神則繪宮女與公公,其手中各執香花燈果,為祭祀時四種基本物品。

正殿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造型,由大木匠師吳海同所設計,殿宇結構與鹿港天后宮正殿相似。正殿棟架為三通五瓜,由於棟架挑高,所以在三通五瓜的下方再置疊斗,以加強其結構力學。

大正13年(1924)重修正殿時,正殿龍柱係由台中市樹仔腳林懋時所敬獻。龍柱採青斗石刻,單龍盤柱,多鏤空雕,四爪握珠的造型,此對龍柱雕飾更為繁複,其上有八仙人物、旗、球、戟、磬、童子手持彩帶上書「南瑤宮」及「天上聖母」等裝飾。圓碩高大的龍柱為方便當時工匠吊運,尚於柱上留有吊孔,至今仍保留著。

觀音殿的建築為「混合風格」,正面牌樓,刻有「誠心此地即普陀」字跡及芼莨葉的泥塑裝飾。觀音殿內兩旁有泥塑鏡框,採西洋風格的裝飾,吊燈及壁燈皆保留日治時期的燈飾風格。

觀音殿主祀觀音菩薩,兩旁供奉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

觀音殿前的龍柱為嘉犛庄阮建華敬獻,其上落款大正5年(1916),柱身呈圓形多鏤空雕,四爪握珠,口中含珠,為典型大正時期龍柱造形的代表。位於觀音殿前的花圃,有一尊李鐵拐的石雕像,為泉興石廠蔣馨所敬獻,原物於數年前遭竊,現為仿原作重刻。

觀音殿融合中,西,和風的建築語彙,是漳州派陳應彬的作品。

 

『如果需要圖片請到我的相簿觀賞~謝謝~』

                 

     



全文閱讀 "~彰化~南瑤宮YA!!"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05 21:06:00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4 )

~哇~是孔廟ㄝ

相片名稱:DSC00232.JPG_點選放大相片名稱:DSC00231.JPG_點選放大

彰化孔廟是清朝在台灣修建孔廟當中規模最宏大的,迄今仍保有完整清代孔廟的建築原味,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彰化設治之後,知縣張鎬於1726年(雍正4年)創建彰化孔廟,始建時就已完成檽星門、戟門、大成殿、東西兩廡、崇聖祠、禮門、義路、明倫堂及學廨等建築,奠定今日孔廟的基礎,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陸續有重修及增建。彰化孔廟的歷史迄今已超過280年。 日據時代因道路拓寬,拆除孔廟外的照牆(牆堵)、半月池(泮池)、禮門、義路,而孔廟旁的明倫堂(官設學校)及白沙書院(私塾書院)、教論署也陸續拆除。台灣光復後,孔廟建築因年代久遠而逐漸破舊。1976年(民國65年),在東海大學建築系漢寶德教授主持下,根據清代孔廟原貌進行復修,終於使今日的孔廟仍保有清代孔廟的建築風格,而孔廟規模約為原廟的三分之二。

相片名稱:檽星門 001.jpg_點選放大

檽星門,是孔廟中軸的第一進,屬於孔廟特有的建築,與戟門(大成門)相同,唯有在祭孔時才開啟。。

相片名稱:20080718_02a.jpg_點選放大

彰化孔廟的照壁在日據時代被拆除,只留下一塊「萬仞宮牆」石碑立於孔廟大門「檽星門」的右前牆。

相片名稱:DSC00205.JPG_點選放大

彰化孔廟東、西廡為獨立的建築,無迴廊與戟門或大成殿相連接,是彰化孔廟的特色。兩廡分別奉祀孔子的弟子及歷代賢明的學者,東廡祀先賢40位、先儒33位,西廡祀先賢38位、先儒37位,共148位。

相片名稱:DSC00218.JPG_點選放大

崇聖祠,又稱「聖祖殿」,位於大成殿的後方,祭祀孔子五代祖先,並配祀先聖先賢的牌位。

相片名稱:IMG_8743.JPG_點選放大

「戟門」,又稱大成門」,是彰化孔廟第二進為戟門,是台灣孔廟建築的首例。「戟」乃古代武器,昔時士宦的門戶設有戟門,為訪客拜訪時,卸下隨身兵器的門廳。戟門屋脊上方有一對「龍頭魚尾」造型的動物,稱為「螭吻」,為龍生九子之一,其性好吐水,置於屋頂上,有避火災的意涵。

相片名稱:IMG_8750.JPG_點選放大

大成殿面寬五開間,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造型,四面設有走馬廊道。月台前有一斜面花崗石,其上刻有雲龍,稱為「御路」。昔時祭孔時,文武官員從御路旁石階,登上大成殿祭孔。兩旁欄杆,以泉州白石雕刻獅子,立於柱頭。大成殿前有一平台,稱為月台,為祭孔時神聖的空間。

 



全文閱讀 "~哇~是孔廟ㄝ"
文章分類 : 地方風俗文化類
to9309於 2009/11/05 20:26:44 發表 || 評分(1)|| 回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