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市有二座主要信仰的媽祖廟,一為官建的媽祖廟,稱為「彰化內媽祖」,位於永樂街。另一座為香火鼎盛的南瑤宮,因建於彰化縣城南門外,故早年稱為「外媽祖」。 南瑤宮位於昔日彰化城南門外, 創建年代不可考,據傳在清乾隆年間有來自笨港楊姓陶工,傳來香火,有瓦碎庄居民獻地建廟,初建於南門外的磚窯內,因而得名,後續經道光十九年增設右廊及本殿左右門,直到同治年十二年之修葺,廟貌宏偉格局始成;最大的一次修建為民國十一年之改築,其形式頗似台北龍山寺及鹿港天后宮。 建築格局 南瑤宮的格局原為兩殿,於民國元年再建第三殿觀音佛祖殿,近年又增建後殿靈霄寶殿。歷經多次的擴建、修築,雖無統一風格,卻各具特色,有傳統木作之三川殿、正殿,也有西洋式之觀音佛祖殿及現代水泥建築之凌霄寶殿,中西合壁,跨越時空的距離,為臺灣少見的寺廟形式。 另外南瑤宮的石雕亦稱一絕,多以唐山青斗石及泉州白石雕鐫而成,人物花鳥莫不精湛,為著名的惠安名匠之巧藝,三川殿的門神亦與眾不同,係為雙龍彩繪,別有創意。 建築之特色 南瑤宮為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觀音殿及後殿。三川殿正門面寬五開間,兩旁為廂廊,合為九開間。三川殿的屋頂為「斷簷升箭口」的造型,即中央屋頂往上昇高,與兩旁的屋頂斷開,增加空間的美感,此種工法可見於萬華龍山寺、新竹城隍廟。 大正元年(1912)南瑤宮組織改築會,並推舉士紳吳汝祥、楊吉臣、吳德功、李崇禮等人,倡議重建正殿(今觀音殿),並聘請陳應彬匠師主持,正殿的型式以西方的建築語彙及日式的風格為主,大正5年(1916)完成正殿(今觀音殿)工程。大正9年(1920)南瑤宮董事咸認為正殿(今觀音殿)基礎不實,砌造不牢而倡議改建,將原正殿改為觀音殿,另聘請吳海同主持正殿的設計,由老二媽會大總理林金柱、副總理林泉州負責重修工程,至大正13年(1924)完成正殿的工程。 正殿完成後,於昭和元年(1926)聘請泉州匠師王益順之侄王樹發主持三川殿的重修,並由惠安石匠蔣馨承做三川殿石雕,至昭和11年(1936)完成南瑤宮的建築。 三川殿的大木作是泉州溪底匠派王益順之侄王樹發的作品,石雕為惠安蔣馨家族所承做,木雕為泉州雕刻名師楊秀興與田中匠師的對場作,彩繪為鹿港郭新林的畫作,南瑤宮建築集合眾多名匠的作品,為彰化市最為精緻的寺廟。 南瑤宮三川殿的石雕,雕工精湛,石材以泉州石及青斗石為主,石材交錯地映襯出石雕的內涵,石雕工藝為彰化市廟宇石雕的經典。今廟旁有一塊南瑤宮重修石碑,其上落款為「廈門泉興石廠蔣馨督造」。昭和16年(1941)南瑤宮因地震影響,正殿屋脊受損,而進行局部整修。光復後,民國49年聘請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至廟內彩繪,民國60年新建淩霄寶殿, 民國74年4月25日 指定為第三級古蹟。三川殿有一座八卦藻井,為大木匠師王樹發所設計的作品,泉州溪底匠師所做的藻井特色,是以斗栱層層出挑,齊集「頂心明鏡」(即上方的天花板)中間覆以天花板。南瑤宮的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集中。藻井內層則以十六組斗栱組砌,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每栱再升二斗齊集頂心,並雕刻蓮花於頂心明鏡。整座藻井宛如蜘蛛結成的網狀,所以匠師又稱為「蜘蛛結網」。 南瑤宮的門神為劉人豪的作品,正門彩繪龍紋,而不繪門神,此種作法源自於南瑤宮的祖廟笨港媽祖廟,此一系統的媽祖廟,如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等,其正門皆以龍紋為圖騰。兩旁側門門神則繪宮女與公公,其手中各執香花燈果,為祭祀時四種基本物品。 正殿屋頂為重簷歇山式造型,由大木匠師吳海同所設計,殿宇結構與鹿港天后宮正殿相似。正殿棟架為三通五瓜,由於棟架挑高,所以在三通五瓜的下方再置疊斗,以加強其結構力學。 大正13年(1924)重修正殿時,正殿龍柱係由台中市樹仔腳林懋時所敬獻。龍柱採青斗石刻,單龍盤柱,多鏤空雕,四爪握珠的造型,此對龍柱雕飾更為繁複,其上有八仙人物、旗、球、戟、磬、童子手持彩帶上書「南瑤宮」及「天上聖母」等裝飾。圓碩高大的龍柱為方便當時工匠吊運,尚於柱上留有吊孔,至今仍保留著。 觀音殿的建築為「混合風格」,正面牌樓,刻有「誠心此地即普陀」字跡及芼莨葉的泥塑裝飾。觀音殿內兩旁有泥塑鏡框,採西洋風格的裝飾,吊燈及壁燈皆保留日治時期的燈飾風格。 觀音殿主祀觀音菩薩,兩旁供奉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 觀音殿前的龍柱為嘉犛庄阮建華敬獻,其上落款大正5年(1916),柱身呈圓形多鏤空雕,四爪握珠,口中含珠,為典型大正時期龍柱造形的代表。位於觀音殿前的花圃,有一尊李鐵拐的石雕像,為泉興石廠蔣馨所敬獻,原物於數年前遭竊,現為仿原作重刻。 觀音殿融合中,西,和風的建築語彙,是漳州派陳應彬的作品。
『如果需要圖片請到我的相簿觀賞~謝謝~』
全文閱讀 "~彰化~南瑤宮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