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 神秘色彩 (az30571)
Kao Yua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高苑資傳官網     回網誌主頁
神秘色彩
 彰化縣 > 神秘色彩
2024 / 03 / 29
本月 上月 2024 / 3 下月 本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個人檔案



文章分類

好站分享

空間使用

  • 藝廊總數:3
  • 作品總數:52
  • 累積人氣: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查詢密碼  加入會員
鹿港古蹟

文祠

本祠為第三級古蹟。「文祠」係指「文廟」、「武廟」、「文開書院」三者的合稱。文廟建於西元1806年(嘉慶十一年)為陳土陶創建,內祀文昌帝君、歲有祭祀、採芹盛典,廟前有泮水內種白蓮花,泮水荷香,為昔日鹿港八景之一。
  武廟建於西元1811(嘉慶十六年),蘇雲從倡建,奉祀「文衡聖帝」,昔日春秋二季有武聖大典。廟旁有古井一口昔有「蓬萊第一泉」之稱。「虎井烹茶」係文祠十勝之一。
  文開書院建於西元1824年(道光四年)進士鄧傳安倡建。內祀朱熹,佩祀海外愚賢八位。為鹿港文化的搖籃,造就不少傑出人才。「西院書聲」為昔日鹿港八景之一。

武廟

嘉慶十七年建,奉祀關聖帝君,神像有關公,周倉,關平為昔時福建名師所雕,神情威嚴,栩栩如生。院落的左右廂房之前各有涼亭一座,為一特別之建築。

楊橋公園

在福鹿溪畔時,原有橋通往西勢埔鹽,為清彰化縣縣長楊桂森捐俸所建,名曰利濟橋人感其德而稱為楊公橋,橋因開闢員大排水而廢今建公園以存其蹟。楊橋踏月為鹿港名勝之一。

龍山寺

 

本寺為一級古,屬「閤港廟」。號稱台灣紫禁城。向有舊寺在暗街仔,相傳創建於明永曆年珀。於西元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由泉州都閫府陳邦光偕其郡人改建於現址。主祀觀世音菩薩。其規模宏偉為典型的北宋建築。五門殿之龍柱造型古樸,線條剛勁,龍首一在上,一在下,為「天地交泰」,全台罕見。門楹圓篆對聯曰:「龍山開鎮源流遠,鹿水雲興慈澤長」。戲亭內上方有八角型藻井,係木作「榫卯技術」精華之作,完全不用鐵釘。其「頂心明鏡」為彩繪龍紋,及寺內彩繪等,為鹿港前輩彩繪大師郭新林先生所繪,其風格典雅,構圖精嚴,為不可多得之佳作。有「臺灣紫禁城」之美譽。有「龍山聽唄」為鹿港八景之一。

金門館

 

又稱「浯江館」,為三級古蹟,西元1834年(道光14年)由金門籍官兵捐資建立。是本省少數兵建的王爺廟之一,主祀蘇府王爺。「浯江鄉思」十二勝之一。

鳳山寺

 

本寺建於西元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另於西元1830年(道光十年)擴建,主祀廣澤尊王。

民俗文物館

 

為鹿港名紳辜顯榮氏故居,建於西元1923年(大正九年)。為巴洛克式建築,現改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建築「辜館采風」為鹿港八景之一。

甕牆

 

以廢置的紹興酒甕做為建築材料,或嵌入壁中或堆疊於門上,大致成窗型,以流通空氣,兼具美觀及實用價值,在斜陽下,陰影分明古意盎然,是鹿港古式建築的特色。「甕牖尋幽」為鹿港勝景之一。

意樓

 

為慶昌古厝中間式閨樓,以淒豔的愛情故事馳名。古窗圖案由葫蘆與古錢交錯變化而成,極具古典美。

十宜樓

 

為一跑馬樓,十宜樓橫跨金盛巷,與長巷構成十字,為昔日文人墨客吟詩論對之所,有「九曲巷中風不到,十宜樓上士閒吟」之說。

九曲巷

 

九曲巷雖以金盛巷為主,卻亦泛指鹿港街道幹線之後彎曲多折狹隘的小巷。鹿港地區仲秋之後,東北季風恣意橫掃,即為著名的九降風;為減少風害,先民特於建築房屋時,採迂迴方式排列建築,阻擋風勢。曲巷冬晴為鹿港八景之一。

半邊井

 

街邊牆邊一口門裡外各半的半邊井,為古時候有錢人家為便於鄰居過客汲水之用。「人情溫馨甘於水」,有「半井分甘」係鹿港名古蹟之一。

瑤林街、埔頭街

 

埔頭、瑤林皆泉州府地名,當地人到鹿港開,以祖籍地名街是鹿港碼頭區市街之一部份。已經政府列為古蹟保護區,為已成為有名的民俗藝品街紅磚道上的景觀藝品人物,令人置身昔日,流連忘返。舊街雅集為鹿港八景之一

新祖宮

 

乾隆五十三年建,為全省唯一公幣敕建之媽祖廟,且為欽定朔望,百官參拜之宮廟,宮內右側石碑林立,是研究台灣史蹟珍貴之文物。詳載大將軍福康安平定林爽文叛變之事蹟,是研究台灣史蹟珍貴之文物。有「新宮謁祖」之勝。十二勝之一。

日茂行

昔日鹿港首富和最大的船頭行,但因河道淤塞,失去地利,而逐漸沒落,如今只留下長板石鋪成的廣場供人想像當年的盛況,可說是鹿港的最佳寫照

天后宮

約草創於清初康熙年間,乾隆初年遷至本址,其廟中供奉的媽祖神像 ,是直接由大陸湄州奉請為隨船「守護神」,而後被奉請來台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天后宮已被列為第三級古蹟,是鹿港香火最盛的廟宇,而其廟前的蚵仔煎小吃,也吸引不少的食客。廟宇莊嚴,壁畫詩題石刻雕精細雅緻,堪為寶島工藝寶庫。 

城隍廟

又稱「鰲亭宮」,本廟為第三級古蹟,屬「閤港廟」。創建於西元1754年(乾隆十九年)。供奉分府城煌爺。有「鰲亭燮理」之勝。

隘門

 

位於後車巷,巷中有一狀似牌坊的磚造建築物,其上題有『門迎後車』四字。

 隘門的起源

 抵禦盜匪:早期的鹿港繁華,因此成為盜匪攻擊的目標。居民為了保障生命財產安全,便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設置隘門。
  
械鬥界限:早期的鹿港,居民或因區域意識,或因族群觀念,或因錢財糾紛等,往往導致不同族群間的「械鬥」。一旦械鬥發生,只要逃入自己的隘門內,對方就不得再予追趕。鹿港有句俗諺曰:「怙惡不過隘門」,即是此意。

三山國王廟

 

為三級古蹟,由粵籍潮州人士籌建西元1737年(乾隆二年)。為客家移民所建之「人群廟」。主祀粵東守護神「三山國王」巾山、明山、獨山。「三山靈蹟」為十二勝之一。

泉郊會館

泉郊為清代鹿港八郊之首,其會館為目前鹿港僅存的八郊遺蹟,內有媽祖神像、楹聯、雕刻等。泉效會館匾額係清代狀元莊俊元所書,深具歷史意義

元昌行

為清代染郊之一,是鹿港長條市屋中最具代表性者。內有三厝、樓井是其特色。

中山路街屋

全長約1.5公里,即不見天街,又名五福街,為清中葉鹿港主要商業大街,日治時期1934年拓寬,傳統的閩式街屋風格中,混合西洋現代主義建築語彙。入選台灣歷史百景之一。

不見天街

鹿港地當北緯二十四度四分,年均溫高達二十二點九度,夏季炎熱七月均溫高達二十九度,而且有雷雨來襲,冬天季風乾冷、風沙極大,因此有所謂的「九降風」之稱呼。因此,外出者在夏季需飽受日、雨之苦,冬天則受風沙之襲,而這種狀況在鄉村中都以種榕樹以防其害。但由於鹿港係商業型市鎮,營業街面寸土寸金,故無法採用此法。為了方便顧客的活動及駐留,一般臺灣店舖多採用屋簷遠眺及搭架涼棚兩種方式,然而中國傳統建築乃是以桁承重為主,屋簷出挑本身原就有其限制,無法太遠。而搭架涼棚,又嫌太過簡陋,因此部份的店舖便在櫥窗之前建造涼亭以為防風避雨之用。

  五福街即屬於發展後期所形成之街道,其對於臺灣氣候適應必然為主要考慮因素。且該街的主要機能在於盤商交易,而當時中盤商之購買貨品近似目前之零買,商店街良好的感覺及舒適將有助於交易之成功。因此五福街建築時兩邊店舖互相合作建成連續的亭子,這也就是聞名全省不見天街產生的原因,而其建造時間大約與兩旁建築同時。

石敢當

為刻上止煞文字的石碑,是避邪物的一種,通常豎立在巷弄、路頭較凶煞不利之處,以鎮壓此域內的厲鬼邪魔

摸乳巷

於菜園里「黃慶源」宅之斜對面。原為前後街之通道,因其狹窄,僅容一人穿越,二人則必擦身,方有「摸乳巷」之稱。有「慕仁問巷」之勝。寓有正俗教化之義。

敬義園紀念碑

本園約在西元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所設,由士紳林振嵩合泉、廈二郊之資所設。有「敬義讀碑」之勝。

 

 

 

 

 

 

 



全文閱讀 "鹿港古蹟"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az30571於 2007/12/15 04:44:48 發表 || 回應 ( 0 )

鹿港小吃

鹿港小吃: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鹿港之繁華之狀由此可見。商業的繁榮連帶刺激了飲食業的發展,靠海地方海鮮有名自是順理成章,鹿港的海鮮是彰化地區海鮮主要來源,鹿港擁有許多不同風的鄉土小吃,中山路的菜市場及天后宮前攤位是主要的集中地,鹿港除了海鮮有名之外,茶點也甚為有名著名的餅舖如民族 路的百年老店玉珍齋,以綠豆糕為招牌名產,還有豬油荖、口酥餅等拿手茶點。光華餅舖及振味珍餅舖的鳳眼糕及天后宮的年舌餅最為道地。

牛舌餅:是鹿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糕餅之一。以高筋麵粉、純麥芽、粗砂糖和一些鹽製成,皮酥、餡軟,爽口不膩,剛烤好的尤其好吃。與宜蘭脆硬的牛舌餅,有截然不同的口味。

蚵仔煎:雖然全台各地都可吃到,但鹿港以蚵仔產地自豪,一年四季都有鮮蚵可吃,尤其農曆46月、911月的蚵仔最為飽滿肥嫩。顆粒雖不大,但以脆嫩著稱。不論是蚵仔湯、蚵仔酥還是蚵仔麵,皆各具風味。

蝦猴:學名為「蝦蛄」,是鹿港特產,常裝在小籃中兜售。長相奇特,頭部像螻蛄(台語為肚猴),尾部像蝦,因此而得名。

  蝦猴產於台灣彰化王功至鹿港沿海一帶的砂泥灘,挖洞棲於地下半尺深的地方,漁民通常以挖洞或以水沖土的方式捕捉。

  蝦猴用鹽滷過後呈紅色,非常鹹,因此當地流傳一句諺語:「1隻蝦猴配3碗糜(粥)」。以前是窮人家的鹹菜餚,今天因不易挖取,身價暴漲。農曆3579月是產卵期,味道最甘醇。

烏魚子:早年鹿港以產烏魚子出名,現在捕獲量大減,但在冬至到清明這段盛產季節,仍可見曬乾的烏魚子掛滿店面、攤頭。鹿港人常戲說:「要吃烏魚不穿褲(當掉褲子)」,說明鹿港人喜愛的程度。正宗鹿港出產的烏魚子,大多帶有一塊魚皮。

圭類:指醃漬的海產,是傳統的鹿港食品之一。由於早期鹿港靠海,海產保存不易,便演化出用醃漬的方式來保存。較著名的有蛛螺食圭、蚵仔食圭、蝦猴食圭、咖冬食圭等,醃在一罐罐透明玻璃瓶內,口味鹹重,十分下飯。

     早年是一道普遍的傳統鄉間點心,香甜好吃,在鹿港仍十分常見。

手工麵線:以麵粉、食鹽、小麥粉為原料,捏和後再經數次延拉、日曬乾燥而成。手工麵線是昔日台灣西南部濱海地區常見的傳統手工藝食品,由於海風大、日曬充足,製作出來的麵線特別好吃,富彈性不易斷裂。鹿港目前僅存一家純手工麵線,饒富盛名。從外型上來看,手工製的麵線粗細較不一致。

鳳眼糕:是一種入口即化的甜點,用特製的細糖加入炒熱的糯米混合均勻,然後放入鳳眼模型,因狀如鳳眼故名。



全文閱讀 "鹿港小吃"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az30571於 2007/12/14 10:30:34 發表 || 回應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