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芝山岩 清康熙23(1684)年,臺灣被納入清廷的版圖後,越來越多的閩粵移民來臺灣定居。芝山巖所在的士林平原,以福建漳州人為多;到了乾隆年間(約1736-1795年),在士林地區已形成漳州人社會。 移民臺灣的閩、粵人士,風俗、語言及生活習慣不同,加上土地、水源的爭奪和經濟利益的競爭,衝突越來越多。清廷在地方上的統治力薄弱,人民往往訴諸武力、尋求自保;輕者互相械鬥,嚴重的甚至釀成全臺的民變事件。同歸所就是民變和械鬥的歷史見證。 同歸所 在清朝乾隆51(1786)年,林爽文事件發生,官兵攻打臺北的林爽文黨徒。在戰爭中,為躲避兵亂而逃到芝山巖上的民眾全遭殺害,骨骸四散;芝山的業主黃文欣將小山捐出,募款建墳,收埋遺骸,讓這些不幸的民眾死得其所,這就是同歸所的起源。 咸豐9(1859)年,士林漳州人和大龍峒的泉州同安人發生衝突,漳州人退守芝山巖,藉隘門、城牆防守。事情結束後,士林人把芝山巖上的屍骸和林爽文事變的遺骸合葬,為民間祭拜至今。 因為械鬥事件連綿不斷,所以漳州人在芝山巖上修建了隘門和城牆,以保護自身的安全,隘門原本有東、西、南、北四個,今留存的是被定為三級古蹟的西門,以及完全重建的北門;東隘門原在石象的旁邊,年久失修,已經倒塌;南隘門原在石馬上方,即百二坎階梯的中段處,因此我們只能夠看的到西.北.南3個隘門石象,另外我們已經看不到隘門了因為早在大正初年時,日本人就已經把隘門給拆除了。
全文閱讀 "清朝的芝山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