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保安宮興建 保安宮興建的年代,《淡水廳志》記載保安宮是在嘉慶十年(1805)捐建,道光十年(1830)告成。 《台北保安宮專誌》所提到的是乾隆七年(1742)時有泉州同安移民從其原鄉白礁慈濟宮,乞求保生大帝分火來台。而起初是以木造所架設的簡陋廟宇,後來因神威顯赫,居民感念而於乾隆二十年(1755)起擴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竣工。另外,保安宮大殿的龍柱落款是嘉慶甲子年,即嘉慶九年(1804),這是比《淡水廳志》所記載的更早;又三邑人與同安人在台北盆地內的對立過程中,乾隆三年(1738)三邑人在艋舺建龍山寺,同安人在大龍峒建保安宮以壯聲勢抗之。因此,保安宮創建年代是要比文獻記載的更早數年。 光復初期(1945-1974)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台灣光復。由於戰爭的影響,台灣各地景況不佳,保安宮亦難倖免。在光復初期,保安宮因管理人員多已亡故或離散,宮務幾近停擺。三十九年(1950),大陸撤退來台,士兵軍眷及難民等計一百三十餘戶,佔住東廡之佛祖殿及西廡之註生娘娘殿,後進之五穀先帝殿,僅存正殿由中門出入而已。
民國四十一年,地方宿儒成立「保安宮臨時重整委員會」,商請黃贊鈞主持整修大業;民國四十六年六月,改組成立「保安宮管理委員會」,由林拱辰接任主任委員。在林氏多方奔走下,民國五十五年台北市政府提撥款項補助,遷走寄居多時的軍眷,並拆除宮內違建,工程才得以順利進行。民國五十六年重修後殿,並將舊有不完整的先帝寶像焚化,重新木雕寶像及孔聖先師寶像。
繼續閱讀 "大龍峒保安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