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 藍天綠地美花蓮 (tsunpu0116)
Kao Yua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高苑資傳官網     回網誌主頁
藍天綠地美花蓮
花蓮山水真正美 孕育人才我最會 凡間難得出伊甸 而我流連不想回
 花蓮縣 > 藍天綠地美花蓮
2024 / 03 / 29
本月 上月 2024 / 3 下月 本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個人檔案


文章分類

好站分享

空間使用

  • 藝廊總數:5
  • 作品總數:14
  • 累積人氣: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查詢密碼  加入會員
賞鯨之旅

 

賞鯨生態之旅

資料來源: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mtravel/actwhale/

話說賞鯨

台灣賞鯨季為每年的四月至十月,根據中華鯨豚協會所做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目前賞鯨活動據點主要集中在東海岸宜蘭、花蓮、台東三縣市。依觀賞鯨豚的海域區分,賞鯨活動主要分佈於四個主要的海域,分別為龜山島海域、花蓮海域、石梯海域、成功海域。

一般而言,賞鯨業者每日約提供3-4個航班,每個航班約需2-3個小時,尋鯨海域主要在港口周圍20海哩內。在賞鯨過程中,除了尋找鯨豚、觀賞鯨豚外,部分賞鯨船也有自然景觀、漁撈作業及其他海洋生態的介紹,增加遊憩活動的深度與多樣性。

這項由中華鯨豚協會理事長周蓮香與東華大學觀光管理研究所長宋秉明共同主持、研究員游文志、林雅容執行的研究計畫,以實地訪查和問卷調查兩種方式,訪查了東台灣龜山島、花蓮港、石梯及成功等四個本島主要賞鯨海域的賞鯨業及遊客,得到下述的結果。在研究中並詳述了各地的賞鯨特色,提供遊客做為選擇賞鯨船的參考。

各地業者提供的接待據點與相關服務的落差極大,以花蓮及石梯海域的賞鯨業者較為完善,成功海域次之。服務完善的業者除了提供充足的接待空間、完善的陸上解說服務外,並提供了充足的鯨豚相關資訊。龜山島海域等業者的陸上服務較為簡單,多數業者沒有固定的據點提供遊客作為休息或解說的空間,提供給遊客的相關資訊及互動較少。

在花蓮港,縣政府改善原有簡易的登船設施,新建的遊客中心、解說教室、浮動碼頭已接近完成。在石梯港,地方政府大力投入心力下,港口完成鯨豚造型的景觀堤防、浮雕牆、雕刻石柱,遊客中心內的鯨豚展示館,具備遮陽亭、登船階梯的專用賞鯨碼頭,提供遊客休憩的涼亭、步道、景觀橋等設施,整體性的規劃讓人一進港口便感受到鯨豚的魅力。在成功港,賞鯨船擁有專用的浮動碼頭、新建的遊客中心等周邊遊憩設施亦陸續完成。 

賞鯨船的設施

開放式的設計一直是賞鯨船的主要概念,亦是目前花蓮、石梯及台東海域的主要賞鯨形式。這一類的船舶在安全與平穩的基本考量下,著重於提供良好的空間視野。船上的空間主要以具遮陽及視野良好的設計為主,上、下甲板兩區設置簡單、舒適的木質座椅,強調觀賞海洋風光與鯨豚生態的最佳景觀,適合喜歡感受海風吹拂與乘風破浪的遊客。

密艙式的賞鯨船多數是50噸級的遊艇,以豪華的外觀與設備為號召,包括舒適的座椅、冷氣空調及視聽設備等。這一類的賞鯨船主要分佈於龜山島海域,為該海域賞鯨船型的主要形式。搭乘本類賞鯨船時,遊客主要乘坐於船體客艙內具空調的舒適座位上,避開海風吹拂與海水潑濺的困擾,但也減少了與海洋的直接接觸,較適合都市型與中老年的遊客進行賞鯨之旅。然而,這類賞鯨船的載客人數較多,船上可提供良好視野的空間相對較少,不利觀賞沿途景觀與體驗海洋風情,當鯨豚出現時更可能因遊客人數眾多而無法盡情觀賞。

解說服務

解說服務可概分為陸上行前解說與海上解說兩部分。陸上解說的服務以花蓮、石梯及成功三個區域較為普遍,出航前解說員以幻燈片或海報等解說媒體進行20-30分鐘的簡介,內容主要以週邊環境、海洋生態、人文歷史及鯨豚簡介為主。在龜山島海域,解說員以當地居民專任或船長兼任的方式為主,本區所有賞鯨船僅提供海上解說,尚未有陸上的行前解說服務。解說內容的規劃主要分龜山島八景介紹與鯨豚簡介兩部分,大部分的業者在龜山島八景的介紹上有精彩的呈現,但在鯨豚生態的解說則待加強。

花蓮、石梯與台東海域的賞鯨活動皆以觀賞鯨豚為主要號召,因此鯨豚相關題材的解說內容較為充實,搭配陸上景點、海洋生態與漁撈文化等題材,構成整個海上行程的解說內容。此外,陸上解說的服務亦是這三個海域的特色與發展趨勢,分別有多羅滿、花東鯨世界、黑龍一號、海鯨號、東部賞鯨號及晉領號等發展較成熟的業者提供之。

原住民解說員的加入為賞鯨解說帶來另一種可能,對於自己土地的熟悉與情感與天生熱情樂觀的性格是他們成功扮演解說員角色的最大關鍵,精彩的原住民歌曲現場彈唱更為賞鯨過程加入豐富色彩。由原住民擔任解說員已成為石梯港最大的特色,目前共有海鯨號及東部賞鯨一號等業者聘用,為當地原住民提供一個發展的契機。

更多有關賞鯨的訊息及注意事項可點選資料來源



全文閱讀 "賞鯨之旅"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51:25 發表 || 回應 ( 0 )

泛舟之旅

 

秀姑巒溪泛舟

資料來源:http://www.eastsea.com.tw/river.htm

話說秀姑巒溪泛舟

秀姑巒溪發源於花蓮縣卓溪鄉境內中央山脈的秀姑巒山,源高約有三千二百公尺,上游沿花東縱谷向北流至瑞穗後,轉向東流橫斷海岸山脈而於大港囗入海,總長約一百零四公里,總面積約有一千七百平方公里,全年河水豐沛,為台灣東部最大的河川。

秀姑巒溪下游瑞穗到大港囗段,長約二十四公里,由於河道切穿海岸山脈形成峽谷,河道蜿蜒曲折,地形極為發達。也因為秀姑巒溪未受污染,瑞穗至大港口段的河域自然景觀優美,河道蜿蜒曲折,河水終年充沛,且激流處處,因此自民國七十三年起即成為溪流泛舟的勝地。總計激流險灘共有二十多處,激流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泛舟其間刺激無比,是本島最佳的泛舟河流。

秀姑巒溪泛舟以奇美為中心,大致可分成二段,前段的航程水流平穩,是培養默契及訓練技術最佳航段。船隊從瑞穗大橋起航,經第一處激流後,轉彎右側即看到謝武德台地,其間並經過漩渦灘、崑崙灘等,後奇美吊橋後,遊客可到奇美休息站,休息補充點熱量再前行,從奇美站後則進入峽谷地形,後段水流非常湍急而漩渦、險灘不斷,到處充滿驚險刺激,要提醒旅客的是後段幾乎不必划槳就能前行,但要小心的是控制方向,否則易翻船,臨近長虹橋段,巨石散佈河床岸際,經年受水沖蝕,形成了各種奇形怪狀的「萬物相」。

出長虹橋後溪面豁然開闊,皓白的石塊羅列水面,景色極佳,有「秀姑漱玉」之稱。出海囗中央有一火山集塊岩構成的島嶼,為奚卜蘭島,又稱獅球嶼。沿途峭壁兩立,一連串漩渦、險灘處處,在刺激之餘更別忘了欣賞沿岸地質變化風光。整個航程約3~4小時。

秀姑巒溪泛舟之影片欣賞  http://ok.org.tw/



全文閱讀 "泛舟之旅"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50:54 發表 || 回應 ( 0 )

讚炭工房

 

花蓮讚炭工房

資料來源:http://hualien.network.com.tw/scen6.asp

話說讚炭工房

讚炭工房不是什麼景點,之所以介紹它,是因為它是台灣很少見的稀有工業,因為業者有心,加上政府協助,也逐漸在花蓮打出名氣,成為花蓮旅遊的另類「景點」。

竹炭,顧名思義,是用竹子燒成的炭,這種東西,在日本很早就有人在研究使用,被認為是淨化空氣、水質,還可以隔離 (降低)電磁波的東西。

讚炭工房位在鳳林鎮,創辦人是一位退休的校長,父子三代共同經營,單單是「讚炭」這兩個字,名字就取得很夠水準,意義和行業都兼顧了。

工房燒炭所使用的竹子並非一般竹子,而是東部瑞穗虎頭山所生產的孟宗竹,店家說,只有優良的孟宗竹,才能燒出優良的竹炭。

一般的竹炭都是在攝氏600800度下燒成的,但讚炭工房的店家說,他們想出一個克服溫度的辦法,可以將竹子燒到1000度以上,如此精煉出來的竹炭,表面呈灰黑色,又帶銀輝色澤,炭質堅實,聲音清脆,在導電、遠紅外線和陰離子功能上,都比一般的竹炭來得強。

除了竹炭外,在燒炭過程中所收集的竹酢液,也是很特別的產物,可以用來殺菌、驅蚊和消除蚊蟲咬傷所造成的紅腫。

讚炭工房座落在一處田野中,工房內除了工廠外,就是一間展覽室,因燒炭所延伸出來的種種製品,都頗具巧思,讓人不得不「讚」賞店家的豐富創意,如竹炭咖啡,即是用竹炭棒去攪咖啡,讓咖啡味道變得很不一樣。

交通指南

花蓮市南下,沿台9線進入鳳林鎮,在238公里處,會看見金元寶餃子館,從旁邊的小路右轉進去,再走500公尺,就可以看見工房的指示牌。若從台東方向北上,也是走9線,先找到238公里處再進入鄉道。

What can I do  參觀竹炭工廠,了解竹炭的生產過程和效用,再買些竹炭用品回去(如果覺得好的話)



全文閱讀 "讚炭工房"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9:49 發表 || 回應 ( 0 )

賞螢景點

 

鯉魚潭賞螢

資料來源:http://hualien.network.com.tw/scen.asp

話說鯉魚潭

鯉魚潭地處花蓮縣壽豐鄉,位在鯉魚山下,是花蓮最大的內陸湖泊,距離花蓮市18公里,潭面海拔137公尺,因為從空中看湖泊形狀很像條鯉魚,因此得名。從地理學來說,鯉魚潭是河川遭襲奪所形成的內陸湖泊,它原來是流入木瓜溪的河流。

鯉魚潭環湖一周約5公里,在湖的東側已闢有單車專用道,只限 行人和單車進入,一般的車子只能停在潭南和潭北兩處停車場,潭北設有遊客服務中心和賣店,捷安特也在此地設有單車出租店,湖畔還有一間著名的莫內咖啡店,潭西則緊鄰台9丙線,設有遊船碼頭,遊客可在此地租借划船。

鯉魚潭從每年4月起,進入賞螢火蟲季節,螢火蟲數量眾多,是花蓮縣賞螢火蟲最佳去處,賞螢活動可以持續一個多月。潭北是最早發現螢火蟲活動的地點,接著是潭東和潭南,為了維護螢火蟲繁殖環境,鯉魚潭四周的路燈都已被移走。

花蓮荒野協會義工在賞螢月的假日期間,都會派人進駐潭北,為遊客提供解說服務,花蓮怡園度假村等度假旅館,也會組織賞螢團,帶遊客來鯉魚潭,賞螢團出發時間都是在晚間79點。

鯉魚潭踩單車環湖是非常愜意的經驗,環湖四周湖光山色,移步見景,且大部分是平坦路面,上坡路不多,潭東因管制大車進入,騎乘更是自在安全,位在潭北的捷安特單車出租店,提供優質的單車,租費也很便宜,非假日一天才100150元,假日一小時100 元起。

如果想健行,在潭東和潭南各有2處登山口,可登頂鯉魚山 (海拔601m),往返一趟約40多分鐘。潭南還有處小廟休息區。

交通指南

位在台9丙線17公里處。從花蓮市南下,沿台9線至南華地下道接上台9丙線,若從台東方向北上,在壽豐附近也可以 接上台9丙線。自行搭車前往,可以在花蓮市區火車站前搭乘花蓮客運的文蘭或壽豐路線,在鯉魚潭站下車。

What can I do  徒步賞景、騎單車、賞螢火蟲、划船



全文閱讀 "賞螢景點"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9:13 發表 || 回應 ( 0 )

池南森林

 

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

資料來源:http://hualien.network.com.tw/scen5.asp

話說池南

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因位在壽豐鄉鯉魚潭之南而得名,佔地面積144.48公頃,分為池南區和鯉魚山步道兩部分,為注入鯉魚潭的荖溪所圍繞。

由於池南森林區居高臨下,是眺望鯉魚潭風光最佳的位置,在遊樂區的行政大樓二樓,還設有咖啡品茗處,方便遊客在此地休息,欣賞鯉魚潭風光,和按圖索驥認識環潭群山。

池南森林區50年代至70年代是木瓜山 (2500m)伐木的集散地,至今在池南區內還保留著古老的運材索道 (又稱流籠)和德國製的蹦蹦車,還有超大型的蒸氣集材機供遊客參觀,其中蹦蹦車還可以讓遊客搭乘照相,行政大樓內還有林業陳列館,提供遊客了解台灣林業發展歷史,此地是兼具生態旅遊和森林浴的好地方。

來到池南,你可以沿著自導式步道,深入森林區,沿途每到一處重要的植物生長區,都會見到解說牌,方便遊客自行導謮,了解周圍環境,自導式步道環繞一周,約25分鐘走完,坡度也很平緩,適合一般遊客。

另外還有森林浴步道,這是更深入林區內的步道,距離較長,坡度時緩時陡,繞一圈要4050分鐘,其中最陡的一段,被稱為「好漢坡」,有200多階,夏天攀爬一趟,無不讓遊客汗流浹背,充分達到健行運動目的,但遊客深入林間時要注意,沿途時常會有蛇類出沒。

 

交通指南

花蓮市南下,沿台9線至南華地下道接上台9丙線,若從台東方向北上,在壽豐附近也可以接上台9丙線,在抵達17公里處,路旁會有指標,進去後再走300公尺就可看到售票口。自行搭車前往,可以在花蓮市區火車站前搭乘花蓮客運的文蘭或壽豐路線,在鯉魚潭站下車,再徒步進入。

What can I do

健行、賞花、森林浴、參觀伐木年代的蹦蹦車。

Ticket Fare

進入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要買門票,假日大人50元,平日40元,學生25元,65歲以上10元,115公分孩童10元,花蓮縣民憑證25元優惠(僅限2006)



全文閱讀 "池南森林"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8:23 發表 || 回應 ( 0 )

蝴蝶谷

 

富源森林遊樂區

資料來源: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98.html

 

話說富源

富源位於花蓮縣瑞穗鄉富源村,屬玉里林區管轄,為目前台灣最大的樟樹林森林遊樂區,面積235 公頃。貫穿整個區域的富源瀑側的支流,以蝴蝶谷和富源瀑布景觀聞名,其樟樹林與溫泉也為其主要景觀。每年的47月,是最佳的賞蝶季節。沿溪谷兩側,茂密的樟樹造林及原始闊葉林間,繽紛美麗的蝴蝶成群飛舞,種類多達40餘種。

溪谷中巨石磊磊,形狀奇異,景觀原始而壯麗。循著溪谷上游,可至富源瀑布,瀑布下方有土壩攔水成為一個深潭,潭水滾滾湧下,又成為兩層的水簾式瀑布,極為壯觀。瀑布附近的樟樹林規劃有烤肉、露營區及原野體能活動場。區內也有步道可通山谷的稜脊,是健行的好路線。

 

富源森林遊樂區

http://pcchen.com/popup/kimo/pcc0320/FuYun/FY.html

富源國家森林遊樂區 http://www.bvr.com.tw/01Fuyuan%20Nation%20Park/101.htm



全文閱讀 "蝴蝶谷"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7:43 發表 || 回應 ( 0 )

乳香之旅

 

花蓮瑞穗牧場

資料來源:http://hualien.network.com.tw/scen4.asp

話說瑞穗牧場

花蓮瑞穗鄉是全縣最大的乳牛養殖區,它位在舞鶴台地下,紅葉溪和秀姑巒溪的會流處,據說這處位於中央山脈山下的酪農區,原來是種植木瓜等水果,因為常年受到颱風侵襲,無法順利收成,農民才決定改成牧場,從美國進口高級乳牛來養殖,利用中央山脈流出的純淨水質,培養瑞穗牧場牛奶品質盛名。

瑞穗牧場雖是酪農專業養殖區,但因為佔地遼闊,綠草如茵,景色優美,原本就是踏青好去處。由於牧場所生產的牛奶,供應國內味全和統一等食品大廠,隨著廠商大力在電視上推銷牛奶廣告,也讓瑞穗牧場的知名度跟著水漲船高,優美景色深入人心,遊客愈來愈多,它是典型靠廣告製造出來的「觀光牧場」。

來到瑞穗牧場,當然不能不嘗一嘗這裡的牛奶,是不是真的有如廣告中所說的,口感那麼好,牧場內有兩間小商店,一家是專賣和牧場有關的各種食品,如牛奶、奶酪、牛軋糖,一家是專賣紀念品,有衣服、鑰匙圈等。牧場賣的冷熱牛奶都是30元乙杯,不算太貴,也不算便宜,倒是鮮奶饅頭一個10元,貨真價實,喜愛嘗鮮奶酪的,乙份35元,還可帶點牛軋糖離開當伴手禮。牧場內除了可以去餵乳牛外,也有養鴕鳥,並設有咖啡區,讓遊客可以在樹下喝咖啡,看鴕鳥,但小心鴕鳥偶而會伸長脖子,偷襲客人的食物。

最近牧場增設親子花園,還建有望景台,可供遊客登高望遠,欣賞牧場景色,只是一到假日,湧入牧場的遊客太多,停車都會有問題。

交通指南

  從花蓮市出發,沿著台9線一路南下,在274公里處可看到進入農場的指標,從公路轉進鄉道後,再行駛1公里就到達農場,若從台東方向過來,也是走台9線,在上述位置轉

What can I do

逛農場、餵牛吃草、喝牛奶、品嘗牛奶饅頭。

乳香之旅瑞穗牧場 http://www.juisui.gov.tw/map/tra_04.htm



全文閱讀 "乳香之旅"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7:02 發表 || 回應 ( 0 )

文化中心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資料來源:http://travel.network.com.tw/main/travel/point/showpage/757.html

 

話說文化中心

成立於民國72年的花蓮縣立文化中心,位在花蓮巿美崙區。除有一般性藝廊,展出地方藝術家的作品外,文化中心二樓有三間固定展出的主題陳列館:非洲文物陳列館收藏了與非洲國家交流所得的珍貴器物,原住民館展示泰雅、布農、阿美三族的工藝文物,香林館則陳列花蓮耆宿駱香林先生的攝影作品及引自故宮的殷商銅器複製品;其中以非洲文物陳列館收藏最豐,最具參觀價值。

在文化中心前的草坪及中庭內,散置著上百件石雕作品,從精雕的傳統人、獸造型,到或寫實、或抽象的現代作品,呈現石雕藝術廣闊的空間。

整座花蓮文化園區,任憑您從海岸路、文復路、文苑路、民權路四方角度欣賞,都會發覺文化局各館舍風姿互異的景觀,在藍天綠茵與石雕藝術的包裝下,文化局長沈中元口中的「三房兩廳」設施,正隨時向人們招手,宣示文化並不在高高殿堂之上,而是實現在一切生活當中,文化局可以像是您家裡的書房,或是製造精神糧食的心靈廚房,四季晨昏,這裡都是一個能讓在地人或遊客充實生活、放鬆心靈的美好所在。(本段資料來源http://okgo.tw/buty/01603.html)

 

台灣針孔攝影聯盟~花蓮縣文化中心http://www.wretch.cc/blog/pipemore7&article_id=8906601



全文閱讀 "文化中心"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6:20 發表 || 回應 ( 0 )

生態公園

 

美崙山生態公園

http://www.hualien-innocuous.hl.gov.tw/meilun/big5/default.asp

 

話說美崙山生態公園

美崙山公園就位於花蓮市的東北角,住在花蓮的人們沒有不認識美崙山的。美崙山高約110公尺,是花蓮市人們最常健行的地方。美崙山公園是由忠烈祠和美崙山生態展示館所形成的一個大型休憩場所。

南有忠烈祠,正對林森路,居高臨下可瀏覽花蓮市區。山雖不高,鳥卻不少,低密度開發,故保有翠綠林木,整條步道自忠烈祠來回一圈約需90分鐘。

常見:斑文鳥、綠繡眼、極北柳鶯、粉紅鸚嘴、白腹鶇、赤腹鶇、烏頭翁、紅尾伯勞、斑頸鳩/珠頸斑鳩;『美崙溪』則有些家燕及鷺科水鳥,10月起,蒼鷺及大白鷺數量也不少。

除步道外尚有兒童遊樂場、大草坪、生態展示館、羽球場、戶外解說教室等。順著美崙溪往上遊走,溪邊常見大、小白鷺、夜鷺,自嘉國橋再往上,可見許多鷸(行鳥)科水鳥,但目前數量己減少;曾在此發現紫鷺及數百隻燕(行鳥),在美崙溪的源頭﹙即秀林鄉水源村﹚則可見:綠蓑鷺、朱鸝、白耳畫眉、冠羽畫眉、綠畫眉、棕噪眉/竹鳥、鉛色水鶇、灰喉山椒鳥/紅山椒等。

這裡最受大家重視的還是美崙山生態展示館,而這生態館就是為了讓美崙這地方能回到早期那種,螢火蟲滿天飛、蛙聲處處的境像而建的,這一棟佔地百坪的屋子,有培育室、多媒體展示館和圖片,來說明這個螢火蟲的樂園,相信在未來不久時,這裡又會回到早期的點點螢火。

 

美崙山生態展示館

地址:花蓮市尚志路25-2

電話:(03)8234343

開放時間:9:00~11:3014:00~16:30,週一休息。

交通資訊

搭車:由花蓮火車站前搭往瑞穗、光復、富里等地的花蓮客運,在帝君廟下車步行即可。

開車:由花蓮火車站旁的中山路南行,左轉林森路,過尚志橋後續行可抵。



全文閱讀 "生態公園"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5:14 發表 || 回應 ( 0 )

英烈千秋

 

忠烈祠

資料來源:http://www.emisu.com.tw/Tourguide/scence/A06.html

前往忠烈祠

從市區往美崙山駛進,遠遠就望見忠烈祠牌坊巍峨傲立。花蓮市地區平原,東北角方向恰有美崙山獨傲而立,一登美崙而小花蓮市,站在忠烈祠牌坊下,俯視整個花蓮市區,視野遼闊,連綴著像一匹錦緞般的山勢起伏。步進牌坊,舊為日據時期神社(花蓮港神社)的忠烈祠,已改建成中式仿古宮殿建築,漆黃的宇頂,紅綠相間的飛簷翹角,排列的雕樑畫棟,盤龍立鳳的棟柱,木製推扇的門窗,每座祠前築起階梯,築堤環抱,行者身形彎膝曲背登步,倍增朝拜的氛氳。

左近有中正公園,為市民晨昏散步運動的好去處。1997年,縣政府在此野放螢火蟲,並成立了美崙山生態展示館,進行各種昆蟲、植物的復育,留下彌足珍貴的大自然原有生態給後代的花蓮人。

忠烈祠簡史

花蓮忠烈祠起建於1905年,原先為供奉花蓮港神的日本神社,神社階前有五座日式石燈籠,隨著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原有的神社原貌並無保存下來。

神社於1980年,時任總統的經先生,提付縣議會支持,依仿中國北方建築風格,建成目前的忠烈祠,以記事忠烈,俾來者崇尚國家祠典榮。忠烈祠目前內奉祀鄭成功、劉永福、邱逢甲等民族英雄、軍人及民眾先烈。

2005年龍王颱風橫掃台灣,造成多起重大傷害,當時花蓮市颳起十七級強列震風,原屬三層樓高的牌樓,不堪吹襲,牌樓一片倒傾,頹牆壞壁。目前牌樓為新建,非最初的牌樓外貌。(資料來源:忠烈祠碑文與記事)

更多有關忠烈祠的圖片與圖說http://www.taiwanminsu.com.tw/sub_detail.php?topic_id=17&central=&position=2%E2%8A%82_topic_id=&news_id=18

 

台灣針孔攝影聯盟~忠烈祠http://www.wretch.cc/blog/pipemore7&article_id=7189404



全文閱讀 "英烈千秋"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4:03 發表 || 回應 ( 0 )

第一次陸上競技

 

花崗山田徑賽

話說花崗山田徑場

早在民國十九年九月廿八日,台灣省體育會花蓮港支會在花蓮市花崗山舉行第一屆陸上競技,也可以說是田徑公開賽也。半世紀之前,當然不像如今一年之中大小運動會多矣,因此,可以想見六十多年前是震撼人心的。

花崗山成為後來花蓮唯一的公共體育場,其來有自,民國十八年二月十二日阿美族人集資在花崗山興建一座所謂:「照和紀念館」(今已改建為英雄館)落成。當年花蓮港街人口達一萬人的慶祝大會也在花崗山舉行。

日人重視體育,其中排球、棒球等球類運動特別偏好,此外對技巧單槓、跳箱等也提倡。花蓮第一次陸上競技包容了類似運動。不過,徵自故老,他們都「莫宰羊」不知道有過這回事,大概是日本人的鼓動。花崗山那一座游泳池是民國十一年七月落成,可見花崗山是昔日運動、休閒的好去處。



全文閱讀 "第一次陸上競技"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3:30 發表 || 回應 ( 0 )

風華再現

 

松園別館

資料來源:http://pinegarden9.myweb.hinet.net/pine.html

松園的歷史

松園別館約建於1942-1943年,為日軍「兵事部」辦公室,與附近的「放送局」(現中廣公司花蓮台)、「海岸電台」(現中華電信)、自來水場(自來水公司美崙淨水場)等皆有松林連成一片,為當時美崙山重要建築。此園在日治時期曾是高級軍官休憩所,傳言日本神風特攻隊出征時也會在此接受天皇賞賜的「御前酒」,增添許多想像空間。

民國84年(1995年)以來,花蓮市民對於此地要興建觀光飯店都持反對的態度,媒體報導也都站在民眾這一邊,但是對於後來的藝文活動則樂在其中,這說明了松園的文化意義和價值。花蓮的美是寧靜的、空靈的,花蓮的歷史是緩慢的、飄零的,花蓮人的生活是閒適的、安逸的,松園的所要復甦的生命就在這種基調中發展,當然,松園具有更細緻的神話、歷史、生態以及空間能量,需要透過深刻的考掘與喚醒的力量才能呈現。松園目前舉辦各種市民論壇、文藝講座、研習營、生活課程、花蓮美展等,讓松園成為花蓮文化力量的重要凝聚與發聲點。

松園的文化價值與再利用價值

松園位於花蓮美崙山右側,背著中央山脈,面向太平洋,除了建築物令人印象深刻外,最明顯的就是60 餘株大片的松林,像綠色大傘般撐起,與蔚藍的海岸、寧靜的天空形成浪漫風情。

這裡除松樹之外,尚有許多原生植物漫生,像血桐、蕨類、芒草、榕屬植物等;其中榕屬植物的纏勒現象最特殊,各種大小葉雀榕穿過水泥牆,伸入建築物內繼續蔓延。

另外,美崙山一帶原為豐富的海岸林,由於移民和殖民的時代,帶來了外來的植物,也由於此地閒置十餘年,原生植物又茂盛起來,因此其豐富的植物生態與族群的關係值得研究。松園所在的美崙山,阿美族人舊稱「八犁克」(Palik),是阿美族神話的原鄉。

我們很難想像現在每天千人以上例行運動的小山崙,路邊不經意的荒草樹石中,恍惚記載著上古神物漫走的痕跡。傳說阿里卡該(Alikakay)是個身體碩大的巨人鬼神,祂金髮、碧眼、毛胸、藍膚,身材巨大,能夠站在海上呼風喚雨,改變天氣,時而盤踞在美崙山上,做惡人間。

奇萊平原(花蓮市)各部落族人便奮力與之對抗,隔著水草豐美、泊泊泉流的美崙溪,戒慎恐懼的生活著。來自太平洋海上的水氣,中央山脈的雲霧雨露,座落美崙山成為森林蓊鬱、樹藤盤紮的神秘之地,它是不可侵犯的「禁地神山」。族裡的巫師用台灣芒「希納里迪」(hinalidih)結界劃分神聖與世俗空間,從此,阿里卡該不再四處捉弄與作怪,相反的,用祂的廣大神通,幫助族人的生活。阿里卡該的神話文本,衍生了許多現行阿美族的生活秩序、空間意義、祭典儀式以諸多文化現象。

因此,神話非荒誕不經的故事,它指出大眾集體的意識與共同願望。「禁地神山」的莊嚴意義,就美崙山而言,尚可看出一些端倪,整個縣政中心、法院、議會、天主教牧靈中心、基督教門諾醫院、忠烈祠等都在此地,當年,縣政中心從舊火車站附近搬到美崙山,可也受到某些召喚吧!位於美崙山右側的松園,其中的松林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日據時代開始就種植了,而建築物的興建是在第二次大戰後期1942-43年的事,當時稱為兵事部,日本海軍303部隊曾駐紮在此,200037303部隊的老兵們還結伴到松園舊地重遊,面對人事全非的松園頹圮,不禁老淚縱橫。

松園背山面海,環控花蓮港、南機場(今防校至南濱地區)、花蓮市,全面掌握陸海空軍事動態。現在松園後面的中廣、中華電信,是當年的「放送局」及「海岸電台」,這是個全方位的軍事重地,加上緊鄰著的自來水廠,可謂十足的「禁地」!極少人知道裡頭發生過甚麼事,現在連一張老照片都很難收集。在耆老訪談中,許多的具體事實可以採信成為史實,有些則待印證。

據說南太平洋戰爭的英籍、美籍軍官俘虜曾囚禁在松園(或現團管區)不得而知。有些傳說則使松園增添了淒美氛圍,花蓮人可能受到影響,到處流傳著這裡就是神風特攻隊駐紮地,要破除這個印象似乎還很難呢,也許是害怕那松園的瑰麗想像幻滅了吧!終戰之後,1947年,松園交由中華民國陸軍總部管理,有段時期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

中美斷交後,為國有財產局所有,1978年撥交退輔會,由榮工處大理石工廠接管,十餘年間,連續由花蓮榮家、花蓮農場管理此地。2000年七月至八月間,花蓮許多藝術創作者在松園舉辦了一場「漂流木環境裝置藝術展」,最初只是單純的一個展覽,後來發展出各種藝文活動,經由參與在松園舉辦的活動,來自花蓮地方各社團的人士及民眾,在2001年成立了松園之友,一同關心松園的未來。

松園當初舉辦「漂流木環境裝置藝術展」的創作者創作時,感受到一古來自松園自身的力量在規定作品,而現在執行設計的大藏建築,在規劃上也都相當謹慎節制。我們感受到比藝術創作更為精神的一種存在,一種冥想的、放空的、身心靈的意義在其中。所以,當所有對松園的體驗與銓釋的工作完成時,它將會有清楚的定位,松園將脫離過去歷史的命運,轉向斬新的未來,而我們在其中所舉辦的任何一個活動,都是這個哥白尼式轉向的巨大儀式,至今仍然一遍又一遍地進行著。

松園具備了深刻的文史與環境美感價值

按近五年紀事--民國84年(1995年)以來,花蓮市民對於此地要興建觀光飯店都持反對的態度,媒體報導也都站在民眾這一邊,但是對於後來的藝文活動則樂在其中,這說明了松園的文化意義和價值。

花蓮的美是寧靜的、空靈的,花蓮的歷史是緩慢的、飄零的,花蓮人的生活是閒適的、安逸的,松園的所要復甦的生命就在這種基調中發展,當然,松園具有更細緻的神話、歷史、生態以及空間能量,需要透過深刻的考掘與喚醒的力量才能呈現,因此,文史、生態的研究調查、民眾藝文活動的行為觀察、想像與定位、研討會的凝聚共識便是規劃單位在設計前的重要工作。



全文閱讀 "風華再現"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2:46 發表 || 回應 ( 0 )

第一座放送局

 

廣播電台

話說花蓮第一座放送局

花蓮港放送局(廣播電台),創設於民國三十三年五月間,位於美崙斜坡上,即今之中廣花蓮台前身。這時二次世界已近尾聲,日軍在太平洋戰爭敗象顯露。為了安定民心利用廣播宣傳皇軍的英勇善戰。每天幾乎報導「突攻隊」飛機自殺式衝下美艦的消息。其實,一般人對日本皇軍窮途末路,付之一擲的作戰方式,已經明白日本必敗。當年擁有收音機的是日本人,本省人都是跑到保正的家中收聽。

花蓮港放送局的新聞評論,由台北放送局(稱中央局)轉播。對台灣島內的是日語、閩南語、客家話及福州話、英語、馬來語等。根據資料記載,光復時日人留下的有五所放送局六架播送機,收音機僅九萬七千五百四十一戶。至於花蓮放送局,每天在一定時間播放體操音樂,讓暑假時學生可以做早操,卻是印象最深刻。

到了光復後,由於日本人還返時,很多收音機或賣或送給本省人,記得那時收音機是以算球區別性能,例如五球即五個真空管。很多人家擁有一架中古的收音機,莫不歡天喜地,經常守在收音機旁收聽音樂。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十五年六月間,日本人在台灣展出無線電話,民間的收音機可以收到日本東京、名古屋、大阪以及我國上海、菲律賓的馬尼拉等地電台廣播,大家感到十分神奇,奔相走告,認為這是「順風耳」,如今想來,真是少見多怪呀!



全文閱讀 "第一座放送局"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2:03 發表 || 回應 ( 0 )

第一份報紙

 

東台新報

話說花蓮第一份報紙

花蓮開發遲而緩,但是日據時期到現今都擁有一份地方報,甚至光復後竟有兩家報社(東台日報、更生報)。民前一年有一位日本人相良吉彌,他把創辦的台灣新報擴版,並在花蓮港街設立支局,專刊東台灣的消息,這一份報紙勉強可以說花蓮最早的地方報。

台南新報擴版,後來沿革為「東台新報」。不過,台灣總督府頒佈新聞政策,被迫停刊,詳情無法考查了。到了民國五年又有一位名叫齊藤敏介的日本人,根據法令向台灣總督府申請,同年十月(按縣志記為九月一日有出入),第一號報紙出刊,其實就是「東台新報」。雖然我有保留一張該報社外貌照片,位於「三角窗仔」(即交叉路口),徵自故老可能是今台灣銀行對面,光復後新生報花蓮辦事處舊址。言是不重要,我保存一份發黃的「東台新報」,距今有五十多年了,其中有記載瑞穗溫泉的消息。

  「東台新報」到民國十年由日本人福井公改組,兩年後資本額增為六萬日圓,福井自任社長,一直到民國十四年十二月梅野太郎繼任。梅野這位日本人值得一提,他到花蓮時即在花蓮市發祥地的「南濱仔」,建造一座火力發電所,他也創了不少花蓮的「第一」,他是一位富有的紳士,也是花蓮港街第一位街長。



全文閱讀 "第一份報紙"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6 04:40:31 發表 || 回應 ( 0 )

石雕藝術

 

花蓮石雕博物館

2001年全國第一座石雕博物館「花蓮石雕文化博物館」在各界期盼下落成,透過蒐集和舉辦國際石雕活動所典藏的精品,已有350件的規模;為使石雕文化得以普及,透過數位化典藏的保存方式,使全國民眾皆能輕鬆寫意的經由網路觀賞到本館的石雕典藏,透過石雕大師們純熟精湛的技法,重新體驗生命中第一次的喜悅,沉浸在藝術的瀚海裡。

 

認識花蓮的雕文化

 



全文閱讀 "石雕藝術"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5 09:49:05 發表 || 回應 ( 1 )

知織為知織 不織為不織

 

 

太魯閣族的編織文化  

早期原住民生活因居住環境的不同,發展出不同的生活型態,太魯閣族長年深居在山裡,與大自然產生密切之互動,尤其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民族植物,舉凡傳統風味美食、傳統編織、傳統竹屋建築及交通運輸等 。 

編織是太魯閣族重要的文化特色,也是現今部落社區推動文化產業行銷最普遍、最成功的一項資產。 

由於太多部落工作坊()及外地人士都著眼在繽紛色彩的編織配色及織法,卻忽略了過去先人在編織前取材不易的艱辛歷程,而這既原始又富智慧的技藝,現今又有多少人實際瞭解種植原生植物-苧麻及採集苧麻紗的方法與過程? 

在經歷世紀的遷徙、日據時期與漢化的洗禮後,又有多少耆老真正體驗過這種歷程,部落裡還有這些象徵智慧的文化耆老嗎?見晴國小的師生與東華大學樂鄰小太陽的志工們,願意賦予文化使節的使命,走入部落發掘探索、體驗操作與資料整理。希望結合學校的資源編製學校在地課程,更期盼彙整社區的人力、物力,規劃種植屬於社區的苧麻區,一同在未來創造文化傳承與延續部落生命的一系列活動。 

什麼是編織文化

 



全文閱讀 "知織為知織 不織為不織"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3 11:45:24 發表 || 回應 ( 0 )

鼓動奇蹟

 

富源社區總體營造

 

  花蓮本身是一個多族群的地區,不論是客家、閩南或是原住民,三大族群共同生活在一起,互利互榮大家一起為這片土地的開發做努力。
富源社區就是一個傳統的花蓮社區,三大族群共同生活在一起。是富有濃厚鄉土文化氣息的地方 。

富源社區是一個傳統的花蓮社區,三大族群共同生活在一起。雖然大家互相合作,但是當地的居民想發展出自己的傳統,是該每天為觀光客跳舞,還是發展茶葉文化呢?爭論頗多,最後他們成立了社區發展協會,大家共同討論該為社區做那些特色的推廣。

多元族群文化的發展、生態的保育其實並不相背。我們可以在富源的社區發展中略窺一二。

 認識富源

 



全文閱讀 "鼓動奇蹟"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3 11:34:43 發表 || 回應 ( 0 )

社會角落

               

 

禪光育幼院

 

花蓮是全國離婚率最高的縣市,父母失和,受影響最大、打擊最重的莫過孩子;花蓮的台九線是全國車禍肇事率第一高,被稱為死亡公路,使得有的家庭在一瞬之間失去了父母。花蓮也是原住民族群最多的縣,總總的因素加上現代社會風氣開放,未婚媽媽的情況也趨於嚴重,孩子的問題更加值得我們關切。  

 禪光育幼院是花蓮唯一的孤兒搖籃,成立二十七年來,前後總共收容了約六百孩子,他們雖然失去父母的照料,但在禪光無私大愛的細心呵護下,他們覓到了第二個 家。這些孩子自己照料自己,也彼此相互扶持,育幼院裡的阿姨更是亦師亦友亦母地帶領照顧孩子。他們大多已成家立業、有的仍在各級學校就學,但是他們過年都會回來團圓。育幼院領受各方善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使孩子們生活不於匱乏。  

 跟著我們的腳步走,你會發現溫馨的禪光,你會看見感人的故事,你更會認識這裡天真可愛的孩子們,有許多許多的小樹正在這裡茁壯成長。

 

認識禪光育幼院

 

 

 



全文閱讀 "社會角落"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3 11:24:03 發表 || 回應 ( 0 )

歲月的痕跡

 

太魯閣古道

後山北路的開鑿從蘇澳到新城共用四個月,從新城到花蓮港北岸只用了半個月,全程共115公里半路有派兵駐守,而從花蓮港北岸到水尾沿著花蓮溪床前進共長59公里,大約用了四個月。清朝的時候後山北路只花了一年就開鑿完成,到了光緒3年清廷將蘇澳到新城之間的各營改駐岐萊、秀姑、卑南一帶 ,顯示先前開鑿的後山北路已荒廢,但在新城有駐兵。光緒四年清朝大幅調整後山駐兵的分布,再將新城駐兵撤走,從此後山北路算是廢除了,總共只有四年的歷史。後山北路因為起伏大所以不適合當現代公路,而且開路時施工品質不太好,所以保存下來的不多。 

日本人統治台灣時,對於蘇澳至花蓮再次開鑿道路,大致可分數個階段。首先,在北段開闢大南澳路,接著在南段鑿通沿岸理蕃道路。最後,再將起伏不齊、危險障礙之處除去,築成安穩升降的東部海岸徒步道,最後以長達122公里的蘇花臨海道呈現出現代化的交通建設面貌。 

自開鑿東海徒步道開始,形成全線貫通的步道,然後再修改成可以行駛車輛的蘇花臨海道,前後歷經139個月,這便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

路線起自蘇澳終點花蓮,約只是清代後山北路的三分之二,但路線幾乎沒有重疊,沒有任何關聯。 

光復後,蘇花公路的改變可分為三個時期。民國34年至民國63年(1945-1974)為第一時期,可稱為改善時期,沿著公路而行,山海之險令人印象深刻。第二時期為民國63年至民國79年(1974-1990),可稱為拓寬時期,一連串的隧道不斷施工。第三期為民國79年之後到現在(1990-2003 ),可稱為自由通行時期,失去海岸的視野,只有速度是唯一的憑藉與感覺。因為車行速度加快,又不斷穿越隧道,人們多已忘記清代後山北路的歷史與緣由。

認識太魯閣古道

 

         

 

 

 



全文閱讀 "歲月的痕跡"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2 12:41:13 發表 || 回應 ( 0 )

曼波新城

 

活力曼波 海洋新城

      曼波魚在台灣最初叫做翻車魚,漁民常常看見牠翻躺在水面如在作日光浴而以「翻車」的名字來形容牠,2002年花蓮漁業單位結合觀光單位為促銷翻車魚漁產,舉辦了一場「翻車魚盛宴」活動,後來之又因為「翻車」名被認為不吉利(中文意思:吃了恐怕發生翻車意外),所以漁業單位再舉辦一場「為翻車魚更名、徵名」活動,名稱五花八門!有翻車魚、太陽魚、月亮魚、曼波魚、大頭魚等等,由民眾票選。最後「曼波魚」這個名稱最高票當選!

 認識什麼

 

 



全文閱讀 "曼波新城"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tsunpu0116於 2007/12/12 12:22:52 發表 || 回應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