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 南咕嘰咕嘰妙 (as5222)
Kao Yua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高苑資傳官網     回網誌主頁
南咕嘰咕嘰妙
台南咕嘰咕嘰~咕咕咕~各個介紹 > v < /*
 當地人文 - 台南市 > 南咕嘰咕嘰妙 > 文章閱讀
2024 / 04 / 27
本月 上月 2024 / 4 下月 本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個人檔案


文章分類

好站分享

空間使用

  • 藝廊總數:9
  • 作品總數:298
  • 累積人氣: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查詢密碼  加入會員
連連看~但是不能連直線~
連戰的曾祖父~連橫

(一)簡介

連氏祖籍福建省漳州龍溪,清康熙年間(18世紀初),連橫的七世祖興位公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于滿清統治,故渡海來臺,擇居臺南鄭成功駐兵故地環境幽雅的寧南坊馬兵營,自此晚輩沿襲祖訓,誓不侍清,在臺以制糖為業。


連橫生于光緒4年正月16日(1878年2月17日),字武公,號雅堂,又號劍花。父親連永昌先生對這季子十分鐘愛。連永昌是個沉醉于歷史書籍並對孩子的教育極為重視的父親。陪坐在父親身旁,聽他品茗侃談古代的那些忠義故事,是連橫幼年時最大的樂趣。連橫對歷史的喜好與投入,深受其父影響。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特別是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後,親歷日本殖民者對臺灣人民的奴化統治,連橫更覺悟到修史的意義不僅在于文化的載錄傳承,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著史的工作,昭示他的同胞“臺灣原本是中國的一部份,臺灣人永遠是堂堂的中國人”。它成為連橫嘔心修史的最大動力。


修史的意願一直沉甸甸地係在連橫的心頭,終其一生,他以一介報人,在振筆疾書談論國是,以一支犀利之筆極盡書生報國之志的同時,念茲在茲的仍是以修史為己任。他利用各種機會廣泛搜集史料,無論是17歲時罹遇父亡、割臺的家國兩難之際,還是35歲時一償暢遊祖國大陸夙願之時,連橫不僅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更覓得30余種海內外有關臺灣史著之孤本,因其彌足珍貴,後特編成《雅堂叢刊》。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每有所感,連橫都隨即記下。如此至31歲,連橫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上開始撰寫《臺灣通史》,1918年8月1日,《臺灣通史》撰畢。連橫在其臺北的書房劍花室寫下的自序中,道盡修史之因由與艱辛,也洋溢出夙願已償的欣慰。文雲:橫不敏,照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為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表科附焉。起自隋代,終于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于是乎在。”






(二)貢獻



連橫在從中國回到台灣以後,一方面繼續在《台南新報》工作,另一方面也利用公餘之暇持續《臺灣通史》的著述工作。經過了前後十年的時間,連橫終於在1918年完成這部台灣史學上的重要著作。這本書全書共36卷,體裁則略仿司馬遷的史記,分為紀、志、傳三部分。總共包括了4紀、24志、8傳,總計約60萬字。記錄則起自隋大業3年(西元607年),迄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凡約1290年的歷史(見連橫 1962)。


這本書的初版共分成3冊,由連橫自己籌設的「台灣通史社」出版。上冊於1920年11月出版,中冊於同年12月初版,下冊則於1921年4月出版(連震東 1962b)。這本書後來有種種不同的版本,不過,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於1962年以「台灣文獻叢刊」第128號為名出版的版本(總共6冊),在學術界最常被採用3。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黃富三這樣評價這本著作 :「《台灣通史》可以說是第一部把台灣當作一個個體來處理的史學著作,具有先鋒性的角色。如果說台灣史之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的話,無疑的《台灣通史》的貢獻是很大的。」(引自民視新聞網 nd)

然而,卻也有台灣史的研究者對於《台灣通史》這本書的品質不敢恭維,比如說,在翁佳音等人關於台灣通史類著作的分析當中,他們就認為:

事實上,連氏之歷史敘述多有誤謬,甚至有人言彼為三流史家,每頁皆有錯處。…… 而一本錯誤百出的「通史」書籍,能得國共兩黨長期的垂青,也可見政治力量如何干預通史著作了。(翁佳音等 1992,37)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連橫一向喜歡周旋於高官之間,在中國旅遊時如此,在台灣也不例外。以《台灣通史》這本著作為例,他就曾經於1920年9月乞序於台灣總督,該書初版的最前頁,也因此有當時台灣前後任總督(明石元二郎和田健治郎)的親筆題辭(揭陽 2003)。甚至,林元輝(1998,7-8)還指出,殖民政府當局後來還使人強令改書中關於「台灣民主國」的篇章,要求連橫將〈獨立紀〉的篇名改為〈過渡紀〉,然而連橫也似乎不以為忤,還自解為得免警吏留難,有助於發行而洋洋得意。





(二) 客死上海



由於在台北幾乎已經沒有人願意再和連橫交往,他於1931年返回台南,借寓別人家中,「不復與北人士相聞問」。由於在台灣已經無法立足,連橫籌謀讓獨子連震東去中國尋求出路。該年4月,連震東即帶著連雅堂的八行書,前往中國投靠民初的參議院議長張繼(陳柔縉 1999)。

兩年後,連雅堂覺得台灣「不可一日居」,獨子又已在大陸落腳,才移居中國(陳柔縉 1999)。1936年,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4/05/content_4385249.htm

文章分類 : 當地人文文化類
as5222於 2007/10/29 16:58:27發表 || 回應 ( 0 )

hey~快登入Blog,給本文做個回覆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