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 吃、喝、玩樂中永和 (seedx355179)
Kao Yua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高苑資傳官網     回網誌主頁
吃、喝、玩樂中永和
帶你吃、喝、玩樂夢遊中永和認識人文藝術復興商工
 台北縣 > 吃、喝、玩樂中永和
2024 / 05 / 02
本月 上月 2024 / 5 下月 本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個人檔案



文章分類

好站分享

空間使用

  • 藝廊總數:8
  • 作品總數:126
  • 累積人氣: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查詢密碼  加入會員
鶯歌著名景點

鶯 歌 石

鶯歌石是鶯歌最重要的地標,也是鎮名之由來。相傳鄭成功擊敗荷蘭人後,三鶯地區有鶯歌與鳶鳥相鬥,競吐瘴氣為害人間,鄭成功聞悉,乃北上至樹林的太平橋搭弓發箭,二隻巨鳥斃命後,化成了鶯歌石與三峽的鳶山。

欲上鶯歌石必須拾階而上,日據時期立有一碑,可惜年代已被改為民國年號。碑旁原有一幽洞,據說司通八里觀音山,也被附會成許多美麗哀怨的敬事。鶯歌石上泥土因風化緣故脫落,卻經常伴隨著小貝殼,更添神秘色彩。

碧 龍 宮

碧龍宮又稱「龜公廟」,為鶯歌的公廟,香火鼎盛,祀奉「八卦祖師」創立於台灣光復之初,一農人於田間獲一造型奇 特石塊,因久病不癒,乃趨前 祈禱,後來病果痊癒,乃建廟還願。

碧龍宮係本島惟一的龜公廟,民國卅八年國民政府遷台,民間盛傳國共內戰係龜精、蛇精鬥法所致,兩國民政府代表龜精,民眾於是競相前往一探,造成萬人空巷。

孫 臏 廟

廟即「宏德宮」,位於中正一路303巷內,係全省第一座孫臏廟,廟內主祠撰「孫子兵法」的孫武之後裔,即戰國時代與龐涓鬥法的孫臏,由於農曆正月初三為孫臏誕辰,故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五有隆重法會,不少信徒專程包車前來參拜。

老 建 築

鶯歌後火車站有謙記商行,為礦業發達的有力註腳。文化路上的「成發居」、 「汪洋居」,以及鶯桃路六六八巷的「步雲居」,則是鎮內重要 氏族的標註。

文化路貴格教書後側的古鐘樓,係日據時期發怖空襲警報的中心。另外,鎮內各處仍散佈著古窯場煙囪的遺跡,亦可讓人發思古之幽情。其實鶯歌的文化深度,絕 對能令來客流連沈吟,不忍離去。

著名陶瓷商圈

鶯歌陶瓷老街位於尖山埔路一帶,則為鶯歌陶業最早聚集之處,許多大老闆的發跡之地,現已規劃為商店街,各式各樣陶瓷,一應俱全。 因此,無論是看「門道」或看「熱鬧」,走一趟收獲良多。

鶯歌陶瓷觀光街位於中正一路及中山路一帶,緊臨鶯歌石、碧龍宮、孫臏廟之著名風景區。此地道路寬敞,停車極為方便,大型陶瓷廠商聚集之處,因此一般外賓、政要都蒞臨於此,可謂結合風景與陶瓷文化之休閒旅遊勝地。



全文閱讀 "鶯歌著名景點"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18 10:27:08 發表 || 回應 ( 0 )

鶯歌鎮的傳說

鶯歌石之傳說:

鶯歌石是本鎮之象徵,其傳說由來已久。據傳說此石昔時常吐霧食人,瘴千蔽天,迷人去路,明朝鄭成功領台率軍,路經此地被瘴氣所阻,士兵被食遂開巨炮斷其頸,瘴氣即散,始得進軍,始得其名。

尖山之傳說:
尖山位於本鎮之西南方;是一獨立之小山,高度海拔三八六點四公尺(一. 二八八台尺),其形狀宛如倒懸之扇子。相傳此山本為平野,明朝鄭成功的 部隊,曾往紮於此,士卒傾擲草鞋上之泥土,壘積成山。純屬傳說;歷史上 並無記載。尖山之土質顏色呈黑褐色含有水銀,山腹有白色的砂土。
龜公之傳說 :
位於本鎮北側山麓,龜公若是一塊狀似烏龜之石頭,其背上有自然裂痕呈八 卦狀,相傳能把.夢指點附近過往居民且非常靈驗,逐漸受到民眾之敬仰而慢 慢成為民眾信仰之所在;受到民眾之供奉並為之建廟祀之。即為本鎮現今之 鶯山巖碧龍宮。


全文閱讀 "鶯歌鎮的傳說"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18 10:18:30 發表 || 回應 ( 0 )

鶯歌鎮

:::鶯歌鎮的由來

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鶯歌石庄,因其北面山脈斜坡翠風中屹立一大岩石,其形狀似鷹,古稱為鷹哥石,又因鷹與鶯同音,於是改鷹哥為鶯哥,因哥為 語助詞無意義,故又將哥改為歌,清代改為鶯歌石。

於民國九年日據時代又改為鶯歌庄,於民國二十九年昇格為鶯歌街,於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改 稱鶯歌鎮(設治樹林),於民國三十五年八月一日將原屬於鶯歌鎮之樹林地區分治為「樹林」「鶯歌」兩鎮。



全文閱讀 "鶯歌鎮"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18 10:12:55 發表 || 回應 ( 0 )

為何建鶯歌博物館

百年前
鶯歌的陶業脫胎於這片滋養的土地,為臺灣的本土文化增添無比的生命力,先民們以旺盛的創造力、堅毅的韌性辛勤打造這一璀璨的陶瓷重鎮全國首座現代化陶瓷博物館匯集產、官、學界智慧結晶高舉著鶯歌永不熄滅的窯火華光展現出風爐、陶土、釉彩交融的秀麗寄望將臺灣陶藝之美遠播國際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自民國 77 年倡議興建,至民國 89 11 26 日正式開館啟用,歷時 12 年,是第一座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除致力於展現臺灣陶瓷文化,激發社會大眾對陶瓷文化的興趣與關懷,提升鶯歌陶瓷產業及地方形象,推展現代陶藝創作,促進國際交流;更積極參與臺灣陶瓷文化之調查、收藏、保存與維護工作,提供研究、典藏、展示及教育推廣。



全文閱讀 "為何建鶯歌博物館"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18 09:29:19 發表 || 回應 ( 0 )

淡江大學簡介
        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開始推動的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三化教育理念與80年代推行的提升行政效率與TQM品質管理,奠定淡江大學永續發展的根基。歷經五十餘年的成長,淡江大學從一所區域性的專科學校,發展為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高等教育學府之一。如今在台灣已是私立大學中唯一擁有四個校園的綜合大學,每個校園皆有特色—「淡水校園」著重以研究為主的美式研究型大學教育,是具有學術價值和聲望的知識之城(The City of Intellect);「台北校園」著重以服務為主的終身教育及推廣教育,是傳授基礎知識、結合社會資源的知識之海(The Sea of Knowledge Navigator);「蘭陽校園」著重以教學為主的英式全人教育,是強調全方位人格教育的智慧之園(The Garden of Wisdom);「網路校園」著重以教學服務為主的數位網路教育,是超越時空、創造數位教育的探索之域(The Space of Knowledge Explorer)。

  淡江自1980年代起(淡江第二波)充分靈活地運用三個「淡江學術管理模式」治校,即學校校長採用政治模式;教學單位各學院院長、系所主任採用同僚模式;行政單位教務、學務、總務、圖書館、人事、會計等主管採官僚模式。淡江目前正處於二十一世紀的「第四波」,市場力量的介入,面臨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機構結構的改變,新面貌中處處摻雜著商業化痕跡的關鍵時刻。因此,大學的運作其實已不完全是校內的成員所決定—教職員與學生而已,捐款者、校友、企業或政府等多方力量,各有其願景,左右著大學制定教育政策的方向,這也使得大學的經營,需併入「產業化」的思維,且加入「企業化」的管理,就是淡江第四個管理模式的產生。

  淡江的行政領導團隊以及三個管理模式已成功地帶領著淡江走過五十六年。而第四個管理模式—「企業管理」的加入,可供淡江在進入第四波階段,協助行政管理團隊不斷創新與突破,以爆發出無窮的發展潛力。

  現今大學在運用不同管理模式的目的在於希望為大學創造更多的優勢,以能在全球競爭激烈時代勝出。因此,組織創新與轉型變革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大學未來必須的生存條件。

  大學領導者主要任務就是在詭譎多變的狐狸時代,掌握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了解環境帶來的機會,發揮自己的辦學特色,有效地擬定及執行藍海策略、檢驗成效,進而使大學能夠生存、成長、茁壯。未來,唯有能靈活運用四種管理模式,適時回應環境變化的大學才會是這場全球競賽的優勝者。



全文閱讀 "淡江大學簡介"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13 19:43:47 發表 || 回應 ( 0 )

台北縣 - 客家文化節

1.台北縣客家文化節已邁向第九屆。在前任行政院蘇貞昌院長九年前擔任台北縣長任內,擴大舉辦相關客家傳統藝文活動,使之成為臺北縣客家鄉親年度盛事活動,且從活動的內容中漫漫的演變中,可以看出客家文化節在台北縣的成長中擴大,且已成為全台灣最具規模與濃厚文化深度的客家節慶。

2.台北縣客家傳統文化的程序:客家人的傳統文化,隨著【社化變遷】,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易遭受遺忘,但在台北縣客家文化傳統活動中【義民】祭典一直是很重要的活動項目之ㄧ,義民信仰對台灣客家人相當重要,且經由義民祭典儀式來表達客家人一直以來對義民爺的從崇敬,每年祭典節慶的舉行,干人挑擔眾人流汗淋漓盡致場面,讓人看到客家人的堅毅苛刻的傳統。

3.台北縣客家人口與人數根據93年全國人口調查結果,台北縣客家人口數有55萬餘人,占台北縣人口的15%,在行政院客家委員成立以來,相當的重視臺北縣地區,且補助興建完成的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且成為客家文化的發展根據點。而且已成功吸引了全台近16萬人次到訪,是當前經營最成功的客家人文化館。



全文閱讀 "台北縣 - 客家文化節"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13 19:16:31 發表 || 回應 ( 0 )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遺址

十八世紀中葉乾隆年間,八里乃一繁榮港口,當時有十三家船頭行集市於此,因此地名叫「十三行」。後來因港口的沒落已成一沙丘,面積約四平方公里,地下埋有豐富的史前文化遺物。一九五七年( 民國四十六年) 十一月,由台大考古學教授林朝棨發現,並和考古學系學生作了短期試掘,將此區文化稱之為「十三行文化」,據鑑定約為2300年前,屬平埔凱達格蘭族文化系統

目前已挖到史前遺物相當豐富,包括唐末的中國錢幣、來自台東的黃金,以及玉器、石器、金屬品、玻璃製品、骨製品、生態遺留、和最珍貴的十三處墓葬,除了陪葬品外,所見的葬式有側身屈肢葬直肢葬兩種葬式,並且有相當罕見之無頭葬

從十三行遺址的遺物和埋葬方式加以分析,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人的生活情形為: 經濟上過著以種植稻米等穀類作物為主,但捕魚、採貝和狩獵仍然是重要的生活方式; 在精神生活方面,已有宗教信仰; 社會上有貧富貴賤之別; 政治上有部落聯盟; 對外關係上與中國大陸、東南亞及島內其他族群有所往來。

特別是一九九一年( 民國八十年) 七月又挖到一座煉鐵坊,這種代表進入鐵器時代的證物,在東南亞還是第一次發現。證明平埔有很高的文化,台灣並不是漢人來了才有文化這是史前平埔文化類型在台北地區唯一僅存的代表遺址。因此,遺址未經分析研究和記錄就遭受破壞,將是台灣史前文化的重大損失,唯有透過這個遺址的資料,才能獲得更多的瞭解。

十三行遺址所反映的文化內涵,與華南地區有相當深厚的關係。這個遺址豐富的遺留,對於華南、台灣、甚至東南亞族群互動關係的瞭解,都有相當的重要性。而且,十三行遺址的下限年代(400年前),可視為探討漢人和原住民關係的重要資料。

遺憾的是,負責污水廠工程的省住都局,在一九八七年(民國七十六年)提出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時,居然沒把「十三行遺址」列入(這是違法,也是嚴重行政錯失),等到設計完成,進行土地征收時才引起學術界的抗議。但在內政部為此召開「台閩地區古蹟評鑑會議」時,居然得到如此結論:「本遺址相當重要然現址已定為污水處理用地為配合國家重大建設,不指定為古蹟」。換句話說,有關單位居然將此古蹟除名犧牲,而讓他們行政錯誤成為合法。如此,當然引起學術界、文化界和國際考古協會非常不滿,招來一連串的救援行動。

救援十三行遺址並不是反對污水廠的興建,而是認為有2300年的歷史,代表已斷絕的平埔文化的無價之寶,不能因為科員失職無文化常識而白白淪喪,而且歷史只有一次,古蹟無法再生,因此主張施工單位變更工程設計,留下歷史。

可惜,在強勢的政治勢力運作下,十三行只保留象徵性的面積以交待,屆時只剩下一只水泥紀念碑了。



全文閱讀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遺址"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9 19:15:32 發表 || 回應 ( 0 )

介紹十三行文化

位於淡水河的十三行文化距今約1800500年前,這個文化是較進步的文化,他們已有煉鐵技術以鐵器為生產工具,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十三行文化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區,此外在台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都有發現。主要遺址有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小基隆,台北市西新庄子、社子,台中縣大甲番仔園、外埔鄉麻頭路、大肚鄉龍泉村,彰化八卦山,苗栗縣苑裡,台南縣永康鄉蔦松,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院等。

十三行人雖然會使用鐵器,但仍以農業、漁獵維生,但由於他們的生活技術進步因此也發展出較大的部落。一般皆認為他們是後來台北盆地「凱達格蘭族」的祖先。居住在台灣北部和東北部的凱達格蘭族,仍然使用裝飾印紋的陶器,而凱達格蘭族的分布也與十三行文化的分布相當一致,所以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的主人應該是凱達格蘭人的直接祖先。

        大家一起來想一想,一千多年前這群依山傍水的十三行文化人,每天是怎樣生活的呢?

食:十三行位置背山面海,所以山珍海味當然少不了!烹調的工具當然也非常齊全!十三行文化人以稻米為主食,除了種稻外,他們也到森林裡捕捉獵物、到淡水河邊捕捉魚蝦或採集貝類,充分的利用水和森林的資源。

 

魚類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根據陶器上的方格網紋,以及少量的石網墜,可以推知他們會使用漁網捕魚,可能是用大石頭代替網墜。

 

衣:考古學家在十三行遺址上發現了史前人用來織布的陶紡輪,由此可知十三行文化人應該會用簡單的工具來做衣服,但是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所以沒有辦法知道它的顏色或樣式。或許十三行文化人的衣服也是和台灣原住民一樣呢!

 

住:十三行文化人住在由木頭架高的屋子,用來避免潮濕,並防止野獸的侵襲,學者通稱此為「干欄屋」,台灣大部份原住民的部落都有類似的建築。

 

 

行:十三行文化人和台灣島內、大陸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都有相當密切的往來,所以我們才會在遺址上發現這麼多樣的文物。再根據十三行文化人的骨頭來看,他們似乎常划槳,或許也常在河海上來去呢!

         雖然沒有文字記錄十三行文化人與外地接觸的情形,但是從遺跡中卻發現大量都不屬於當地生產的金、銀、銅、瓷、玻璃等器物,甚至還有許多唐、宋時期的銅錢,從這裡證明十三行文化人和外地的來往非常的頻繁,甚至還有相當優秀的航海技術。

習俗:十三行文化人於死去的人,他們也表現出相當慎重的態度,埋葬方式大多是他們通常將死者肢體彎曲,呈現半捲縮的姿勢,頭部大多朝向西南方並以陶器、珠飾、金屬器等陪葬。更奇妙的是他們埋葬時不用棺,直接放入墓穴,還有很多陪葬品

另外,出土人骨的研究也顯示了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和台灣原住民一樣,喜歡吃檳榔、煙草,並常蹲在地上聊天、吃飯。

 

工藝:十三行文化人的工藝相當發達,他們不僅會煉鐵,還會用鐵製作各類生活用品,並拿來和其他族群交換物品,此外,他們也會燒製精美而細緻的陶瓶、陶罐等,在空餘的時間,他們還會利用陶土製作精美的人或動物形象的陶偶呢!

 



全文閱讀 "介紹十三行文化"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9 18:35:24 發表 || 回應 ( 0 )

龍山寺
龍山寺

龍山寺乃滬尾泉州三邑街民為崇奉鄉梓觀音,經黃龍安等頭人募款聚資,武榮洪姓獻地,而建竣於咸豐八年(1858),由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故名龍山寺。除了主祀觀音之外,配祀媽祖和註生娘娘。

本寺建築巍峨,尤其以石雕、木刻、神祇塑像極為精美,雖經多次修繕,仍稱得上古意盎然。據傳光緒中法戰爭後光緒曾獲御書「慈航普渡」匾額。

早年前有廣場、後有花園,附近也是淡水代表性之市集,而前殿更有老人泡茶開講,可說是淡水名剎近年來一度因管理不善而風采大失,在民國70 年之整修後,已稍復舊觀,74年時被列為三級古蹟。

步行:淡水捷運站-->中正路(老街)(約20分鐘)


全文閱讀 "龍山寺"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9 18:19:26 發表 || 回應 ( 0 )

淡水商工

國立淡水商工背依大屯山脈而簇然聳立;遠眺淡水河澎湃湯湯,與觀音山的慈眉頷首遙遙相望。古人有言,兩河交會處,必屬地靈,而孕育出的必為人傑。

多年來,我們的用心與努力,在在贏得教育部校務評鑑的優等,已成為北基地區高職聯招的首位排名,是青年學子最嚮往的學校;而年年高升的科大、四技、大學的升學率,更是莘莘學子的最佳保證。

這樣優美的學校,有效的領導、堅定的團隊、一流的師資、完善的設備,培育了最傑出的社會中堅基礎工商人才。我們絕對是北台灣最燦亮的明星。 



全文閱讀 "淡水商工"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8 19:23:55 發表 || 回應 ( 0 )

淡水小白宮
總稅務司公署官邸 ( 小白宮 )
淡水開港通商後,於同治元年6月22日開關徵稅,福州總務司美里登提議在台也任用外國人(客卿)為稅務司,經上海通商大巨李鴻章認可後,首位到任的稅務司為英人何威爾爵士(John W. Howell),後由美人斯甄克(W. S. Schenck)接任,本國的關稅委由外人代辦,也許今日難於理解,但在不諳「洋務」,官僚體系腐敗的清廷,確實有其實效。在稅務司的管理下,淡水港確實面目一新。
  

稅務司公署衙門在今紅毛城停車場前,是當年最豪華的建築,本棟殖民地式白堊迴廊的建築應當建於同治末年,原本有三棟,本地人稱「埔頂三塊厝」。是當時稅務司官邸,他們在此工作輕鬆,生活之享受非當時台灣百姓所能想像,日本領台後,首相伊藤博文也曾慕名到此下榻一宿,留下風流韻事。兒玉總督也曾作為行館。   

總稅務司公署官邸 ( 小白宮 ) 1 

日治時代這棟建築物屬稅關,因關務大減晚期則任其圮廢,被附近淡江中學的學生稱之為「化物敷屋」。戰後,其東側另二棟同型洋樓被拆除,財政部關稅總局曾決定將此建築報廢,改建員工住宅,引起所謂「搶救小白宮」的行動,而鎮公所也將它提報古蹟評鑑,以保存此一文化資產,目前已被列為三級古蹟,撥交台北縣政府整修使用。 
步行:
1•淡水捷運站-->中正路(老街)-->三民街-->真理街(約40分  鐘)
2•淡水捷運站-->中山路-->文化路-->三民街-->真理街(約40分鐘)
公車:淡水捷運站-->26號公車(約15分鐘)
開車:淡水捷運站-->中山路-->文化路-->真理街(約20分鐘)


全文閱讀 "淡水小白宮"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8 18:43:17 發表 || 回應 ( 0 )

海事博物館-戰艦介紹
聖菲力浦號 The "San Philip"

  此艘船是1693年在西班牙下水,她是一艘3層甲板的一級戰艦,長287呎(87.5公尺),寬54呎(16.5公尺),吃水22呎(6.7公尺)。本模型船是按1:80比例製作完成。
   主甲板上有50門32磅規格砲,中甲板有30門24磅規格砲,上甲板上有22門18磅及8門9磅規格砲。
   不過這艘裝備104門砲的堅強戰艦卻從未獻身戰陣。 事實上,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海軍打敗時,西班牙已失去制海權,有如落日西沉,海軍一厥不振,這艘船的建造只能代表一種欲求海上霸權的最後掙扎而已。

加列翁號 The "Galleon"   1588年西班牙的斐力普二世派遣無敵艦隊和英國艦隊打仗,這艘船的型態莊嚴,顯示出她就是無敵艦隊的一艘主力艦。
   這艘船也曾為西班牙在南美洲取得廣大的土地,並且載運大量黃金回國。
勝利號 The "Victory"

  勝利號是英國海軍艦隊中的一級軍艦,於 1758 年由英國議會批准建造。長 69 公尺,寬 17.5 公尺,吃水約 6 公尺,排水量為 3000 噸;有三層砲甲板,裝備有 104 門大砲,於 1765 年下水,曾先後成為 12 位以上英國某海軍艦隊司令乘座的旗艦, 1803 年 4 月 11 日經改建成為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納爾遜 (Nelson) 海軍上將的旗艦。
   勝利號至今仍停泊在英國朴資茅斯港留作永久的紀念,作為英國建立 200 年海上霸權的象徵。

皇家威廉號 The "Royal William"

  此船的歷史記載只有斷簡殘篇。目前找到的資料顯示,這艘船是仿照 1670 年建造的「太子號」改造而成。自 1719 年下水到 1831 年解體,可以說是 18 世紀英國海軍歷史上著名的船隻,她的船體是取用冬天的木材並用火焦乾處理過,一般的利器不能劈破。
  1728 年,這艘船當護衛艦,參加魁北克戰役,提供救護,執行醫療任務。於 1831 年因老朽而解體。

海霸王 The "Sovereign of the Seas"

   海霸王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建造的大型帆船 , 於 1637 年下水。 它的雕工精美裝飾了很多的人像且鑲上金箔,非常華麗。擁有 3 根船桅、 3 層甲板與壯觀的巨砲,領先它的時代約 150 年。由於它身經百戰,所向無敵且行駛在海上會閃閃發光,荷蘭水兵稱它金色的魔鬼。

由尼肯號 The "H. M. S. Unicorn "

  由尼肯號於 1700 年由查普曼( F. H. Chapman )為 H.M.S. 艦隊所建造。根據紀錄,由尼肯號在砲臺甲板與後甲板上裝載了 32 門 9 磅的砲, 她是一艘驅逐艦, 在帆船時代,驅逐艦是各國海軍競相建造的船艦,有巡邏、護衛及搜索船隊等多種用 途。

大哈利號 The "Great Harry"

  這艘 1000 噸的大哈利號,是英王亨利八世為了面對西班牙日漸壯大的威脅,於 1514 年建造的。這艘船代表該世紀所擁有的最佳海艦科技。船上有鋒利的武器。全體船員都有各式各樣的步槍和手榴彈裝備。大哈利號不僅是一艘船,更是一座堡壘,因為在當時,士兵比水手多而且重要。

密蘇里戰艦 Missouri Battleship

  美國密蘇里號戰艦「 Mighty Mo 」是第四艘以「唯我維揚 (Show Me) 」州名命名的第 2 艘軍艦。 在第 2 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 1944 年 1 月下水,提供 2 次大戰間琉磺島與沖繩兩大戰役所需的炮火,在 1945 年 9 月 2 日擔任日本戰敗的受降艦而聞名於世,各參戰的代表們輪流簽署這份投降文件,如此結束了一次歷史上最血腥的大戰。
   之後仍多次服役, 1998 年移至珍珠港, 1999 年開放供遊人參觀。

尼米茲航空母艦 Nimitz Class Aircraft Carriers (CVN)

  美國尼米茲核子動力航空母艦是歷史上最大的軍艦,也是最昂貴的軍艦。尼米茲航空母艦不僅是可以移動的海上機場,使用核子攻擊,且艦上有 6000 人以上的官兵,亦可稱是海上城市。航空母艦最大的價值,在外交上、心理上的效果具有嚇阻的作用,本身 30 節的航力,很快就可到達世界各地國家之外海。
   航空母艦不能單獨行動,必須由巡洋艦、趨逐艦展開防衛掩護網加以護衛。萬一有突破掩護網衝進來的敵人,尤其是反艦飛彈時,就必須有防禦武器來抵抗。此模型船比例為 1:100 ,約 4 公尺 長。

亞美利歐•維斯浦奇號 The "Amerigo Vespucci"

  這艘訓練船在卡士提馬 (Castellmare) 建造,以義大利航海家的名字命名,於 1931 年下水,至今仍為義大利海軍使用。可容納 550 人,備有 1900 馬力 (1400 千瓦 ) 的笛塞爾電動內燃機,可以驅動時速 10.5 浬的重級艦。

凱薩橈槳船 The "Caesar Bireme"
  這是一艘大約西元 30 年時期的羅馬戰艦。船的設計極為獨特,顯然深受早期的希臘與埃及船隻影響。畫在船首的眼睛,據說可以驅魔避邪,確保航行安全。突出於船首的撞角,是軍艦的主要「武器」─真正的殺人武器,約 7 浬的時速,可以乾淨俐落的切割敵船。
多羅納斯號 The "Toulonnaise

  這艘船是 1823 年 8 月 13 日 在土倫 (Toulon) 下水, 曾在傑爾興上校的指揮下參加西班牙戰役,駐紮過巴塞隆納,也曾遠及卡丁茲,有助於當地海港轟炸設施。
  1832 年在布列斯特 (Brest) ,經過一連串徹底檢查後,換新了內外的箍條及最前面部位和艦橋部份的木材,重做甲板的架構。於 1836 年,多羅納斯號航行到馬丁尼克 (Martinique) 的皇家堡 (Fort Royal) ,並於 1843 年航行到布列斯特﹙ Brest ﹚。 1843 年 12 月 18 日,特設的委員會認為此船已不值得再做修補。
  本模型船是根據法國博物館內大型模型船製造的,比例為 1 : 75 。

瓦薩戰艦 The "Vasa" Battleship 

  這艘 1400 噸瑞典籍的戰艦,其船首裝飾有巨型鍍金、作怒吼狀的獅子雕像,每一個砲門亦均雕在血紅色背景、鍍金的兇猛獅子頭上。
  瓦薩戰艦於 1628 年在斯德哥爾摩的古斯塔夫斯二世王宮前舉行下水典禮,不幸在出航不到 1 哩處即遭到暴風襲擊,幾分鐘後就沉到海底。
  1961 年瓦薩戰艦被成功地打撈上來,拖到貝克荷門的船塢保存,猶如一座海上紀念碑。

俾斯麥號 The "Bismarck"

  德國的俾斯麥號在 1939 年 2 月 14 日 下水,希特勒以「鐵血宰相-俾斯麥」之名建造此艘船,希望它能切斷盟國支援英國的海上補給線,徹底扭轉西歐戰局。 1941 年 5 月 21 日 ,英國空軍偵察機在挪威卑爾根外海發現俾斯麥號與德國巡洋艦「尤金親王號」的蹤跡,英國海軍立即大舉出動截殺,雙方於 5 月 23 日 夜間展開激戰,俾斯麥號以寡擊眾, 24 日擊沉了功勳彪炳的胡德號,俾斯麥號突圍而出,震驚了英美為主的同盟國,打響了俾斯麥的名號, 5 月 26 日 英軍再度發現俾斯麥號的蹤跡, 5 月 27 日 俾斯麥號在艦艇的重重的包圍之下沉沒,全艦 2200 多名官兵只有 115 人生還,如今俾斯麥號躺在法國西方 600 哩處、 3 哩深的大西洋海底。然而俾斯麥號最後沉沒的原因到底是被英軍的魚雷擊沉或是德軍自行鑿沉,歷年海軍戰史專家一直爭論不休。

德國潛艇 German Submarine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國潛艇漸在海上發動襲擊,初期以英國商船為打擊目標,英國被迫,只得採用護航制度,此後德國潛艇除向英國商船繼續不斷實施襲擊外,同時並向英國軍艦發動突襲攻勢,英國海軍艦隻首先被犧牲者,為航空母艦「勇敢號」。因勇敢號於 1939 年 9 月 18 日 被德國潛擊成功,德國潛艇對英國海軍之攻勢遂日趨猖獗。

大和號 The "Yamato"

  1945 年 4 月,美軍登陸沖繩,戰爭進入最後階段,曾作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旗艦-大和號,載滿單程燃料擔任自殺任務,率領 1 艘輕巡洋艦及 8 艘驅逐艦駛向沖繩,企圖阻擊盟軍的登陸。但制空權完全被美軍掌握,美國航艦派出 380 架俯衝轟炸機及魚雷機的混合兵力,前往獵殺大和號,在艦載飛機以魚雷炸彈圍攻下,她身中 5 枚炸彈和 10 枚魚雷, 1945 年 4 月 7 日 沉沒於九州坊之岬附近海域。「大和號」的沉沒,代表著海戰 " 巨艦大炮 " 主義的結束,帝國海軍從明治建軍起的 70 餘年歷史宣告終結。直至 1985 年,專業人士終於在水深 340 公尺處,再次發現了她的蹤影,大和號的傳說才重新浮現世人眼前。



全文閱讀 "海事博物館-戰艦介紹"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20:01:39 發表 || 回應 ( 0 )

海事博物館

  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位於淡江大學美麗的校園內,是一棟建地 2,134 平方公尺 的船型建築。海事博物館的前身為「商船學館」,是淡江大學專門培育航海 、輪機科技人材的搖籃,由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先生捐資興建,並捐贈各項有關航海、輪機之教學設備,後因國家教育政策的變更,奉令停止招收航海、輪機的學生,俟 78 年歡送最後一屆學生後,擘劃興建全國首座「海事博物館」,於 79 年 6 月 6 日 開館,免費供各界參觀,繼續為推動海事教育而努力,並將教育的觸角由學校延伸到社會。

  海事博物館展示 古今中外各類的船艦模型, 從十五至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到未來超導體電磁推進的各國船隻模型近六十餘艘; 本館中所有的船隻模型,皆照原船結構比例縮小,以手工製作、打造,細緻而真實,艘艘具有特色,各有緣由,值得您慢慢的觀賞,仔細的玩味。淡江大學海事博物館是一處兼具教育與知性的寶庫,一趟海事博物館之旅,定能豐富您的生活!


全文閱讀 "海事博物館"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9:55:48 發表 || 回應 ( 0 )

沿岸遺址
中法戰爭緊急時,軍民預知法軍必來犯台北,遂同心協力趕築防禦工事。淡水士紳捐款徵大批居民,全賴人力趕築三道野戰長堤,由於功能與長城相同而稱其為「城岸」。大致呈梯形向外傾,前坡坡度大而易守難攻,大抵底邊寬四公尺、頂邊一公尺、高二公尺半,並在前坡植「林投」做障礙。近年來因土地大量開發,「城岸」已近絕跡,惟外岸尚留有數處遺跡,供後人體會先民保鄉衛土的魄力與工程艱辛。

全文閱讀 "沿岸遺址"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9:46:17 發表 || 回應 ( 0 )

法軍登陸點
1884年10月8日早上九點三十分,法軍在艦砲掩護下搶灘登陸,以五個陸戰隊(600人),再加上兩個水雷兵分隊(每人攜帶一日口糧、十六包彈藥和預備彈夾)在十點開始,目標油車口砲台分二路進攻。清軍利用地形,以「白刃戰」方式破法軍較優越之火力。直到下午一點十分,法軍在沒項的海水中爬上最後一部小艇,愴惶逃回軍艦。「滬尾血戰」不到四個小時,即被軍民趕下海,這是台灣第一場對外勝仗。

  本處的海水浴場,一度因戒嚴而管制,至民國六十五重新開放迄今。



全文閱讀 "法軍登陸點"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9:45:48 發表 || 回應 ( 0 )

望高樓遺址
嘉慶元年(1796)淡水之街民、船商集資在此建石砌燈塔,燃花生油以其火光導引船隻入滬尾港,是全台第一座燈塔,也是唯一民建燈塔,與望高樓同時矗立之「望高樓碑誌」,今日仍嵌於福佑宮內牆上。

  此燈塔,西方船隻稱它為「黑燈塔」,可惜此一地標物日治時已荒廢,爾後石材被拆充作碉堡礎石,原址蕩然無存。中法戰爭時此燈塔尚在,10月8日登陸戰當日中午十一時四十五分,一名信號兵曾爬上燈塔頂端,用手臂發出信號「彈藥用罄,損失慘重,我們非撤退不可!」。



全文閱讀 "望高樓遺址"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9:44:57 發表 || 回應 ( 0 )

石滬角先民遺址
數百年來淡水先民在此圍石為滬,滿潮時海水浸入,俟退潮時魚陷其中再加以捕撈。早年規模相當壯觀,地名因而稱「石滬角」。淡水昔稱「滬尾」,也可能是「村處其尾」而得名。

  日治時代台北州役曾加以繪圖為範,並標示各滬業主姓名。可惜近年來河口漁源枯竭而乏人經營,再加上新漁港建築時大肆破壞,並取石築堤,石滬所勝無幾了,僅退潮時可見先民「海上長城」的殘垣片段。



全文閱讀 "石滬角先民遺址"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9:44:12 發表 || 回應 ( 0 )

淡水燈塔、白砲台遺址
此燈塔原建於光緒十四年,據文獻記載「在淡水海關之側,以石建之,為四角形白色,距水面三丈三尺,燈光一百燭,可遠照九海哩,或紅或綠,以分別之。」日本領台後改為鐵塔,高三十公尺,高度可達二十海浬。

  目前這座燈塔為近年所改建,燈塔現址同治年間建有砲台(稱為「中崙砲台」和「白砲台」),河堤後方土壘為砲台遺址,中法開戰時因其老舊並且位置過低太近海面,因此趕築油車口砲台,並在此砲台前15公尺推砂包以吸敵砲彈,砲轟當日它以小口徑還擊法艦,無奈火力懸殊,遭密集砲火壓制,這個法軍眼中「可憐的小砲台」,同樣被夷平傷亡砲勇三十餘名。

  其對岸即八里挖子尾,兩岸相距不到一公里,稱「口門」或「港門」,這裡和上游的「關渡」一樣,可鎖扣整個台北盆地,都是兵家
必爭之地。

  中法之戰時,為防法艦入港犯台北,孫開華提督以二十艘載滿石塊的舊船,分二批沉其船以塞港喉。此舉是發揮了效果,但也折損了淡水港的壽命。



全文閱讀 "淡水燈塔、白砲台遺址"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9:42:42 發表 || 回應 ( 0 )

紅毛城南門
當鄭氏收回紅毛城以至清初,淡水尚屬荒蕪邊疆,成為流放犯人之所在,紅毛城「惟安平水師,撥兵十人,率半歲一更,而水師并卒又視為畏途,遍舟至社信宿即返,十五六年城中無戍兵之跡矣!」

  但到了乾隆末年,台北盆地和淡水逐漸開發,日益增多的民變和海寇,迫使清廷開始正視海防的需要和紅毛城的用途;1710年淡水設防駐兵,並定三年一換。雍正二年(1724)淡水同知王汧修葺已荒費四十年之久的「紅毛砲城」,並修築城牆及增闢四座外圍城門,包括東、西大門及南、北小門。1868年,英國租下紅毛城,重築圍牆拆除了各門,僅留下這「南門」作為出口。

  南門為紅毛城內唯一的中國式建築,也是北部台灣最古老的城門,全為石條砌成,上建有稚堞以便防禦,門上有楷書「南門」二字(但經常為爬藤所蓋滿不易看見)。英國租用期間,上掛有一盾形皇家紋式。南門也是紅毛城內不用門票,即可觀賞的古蹟。



全文閱讀 "紅毛城南門"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9:41:34 發表 || 回應 ( 0 )

領事官邸
清末,英國人在台灣先後建有三座當時國人稱為「夷館」或「蕃仔樓」的洋樓,第一座是1865年建的打狗領事館,第二座是光緒初年的安平領使館,以及最後這座淡水紅毛城的領事館邸。其中,以淡水最為精美和完整。淡水開港後,英人首任駐淡水副領事眴和(Rovert Swinhoe)於1861年年底抵淡水,在駐泊港內得怡和洋行船隻「冒險號」上辦公一年,接任他的助理布老雲(George C.P.Braune)一直到1866年,都租屋於淡水民宅。不幸,他卸任休假時,卻已26歲不到之年而病逝。後繼者格瑞高雷(Willian Gregory)怪罪他「英年早逝」是因五年來都住在「豢養家畜般的小屋」裡,因此決定覓地建屋。此洋樓由當時英國領事上建築事務所出圖,建材購自廈門(部分來則來自英國),匠師則聘自台灣本地,於1874年時,由當時的工兵技佐馬歇爾(F.Marshal)督建,於1887年正式完工,共花了2500英磅。  後來因漏水潮濕又不敷本地天候,因此在1890年時又決定花費1500 磅大作整修,加蓋二樓、更換木質板等,1899年時並增東西兩側迴廊、改進衛生設施。  這座磚拱迴廊殖民地式的洋樓,其精確的比例,變化中有序的拱柱排列,嚴謹的雕磨工法和講究而慎用的建材,以及周遭綠意盎然的庭園,堪稱全台最精美的洋樓。  目前,屋內擺設雖非原物,但依然可讓我們體會十九世紀英國紳士的家居生活。領事館邸無論是建材、設備、格局,都值得今日細細品味。

全文閱讀 "領事官邸"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9:40:31 發表 || 回應 ( 0 )

北門要鎖砲台
光緒二年(1876),丁日昌見此地險要,遂令孫開華提督建砲台於此。1884年,法艦逼視台海,孫開華趕工修築,至10月2日法艦砲轟時尚未完工,僅安砲三尊,但依然奮勇還擊,惟工事尚未完備,且射程有限,遭法軍優越的艦砲轟擊而砲毀十餘名砲勇陣亡。他們的英勇經法軍記者描述:「新砲台受到大雨般砲彈壓制,可是中國砲兵一直堅持到大砲完全被毀為止。」

  砲台今貌乃戰後劉銘傳所建,1890年峻工(原油車口砲台在此東方150公尺處今高爾夫球場內)上方題有「北門鎖鑰」,和光緒12年(1886)劉銘傳的落款。此砲台在光緒十五年五月才完成安裝大砲,特色是要真正做到「師夷長技以制夷」。劉銘傳聘請洋人鮑恩士督造,並由大砲製造廠派專家聞德來詳細勘驗,並以昂貴的進口鐵水泥還修築砲台和子牆(環砲台之土垣為「母牆」)。

  當年,主砲座安有12吋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弧型護牆上的置彈孔和中間砲座圓磨心(當時大砲重46噸,總長834公分),迄今依然保存。此砲主射方向在「望高樓」燈塔,射擊範圍在港子平、沙
崙、中崙。

  另外還有十吋阿姆斯壯後膛砲一尊,和八吋德國克魯伯後膛砲二尊。這四尊大砲都在日治時代拆走。



全文閱讀 "北門要鎖砲台"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9:39:56 發表 || 回應 ( 0 )

紅毛城

紅毛城是國家的一級古蹟,也是淡水歷史文化的表徵,更可視為見證台灣三百餘年滄桑的縮影。

  十七世紀是歐洲六強逐鹿亞洲的時代。以菲律賓群島為基地的西 班牙人,為了和葡萄牙、英國和荷蘭競爭中國和日本的貿易,於1626 年佔領基隆,與分佔台南安平的荷蘭人南北對峙。為有效經略台北並 加強對中、日的貿易往來,荷蘭遂在1629年秋天率艦入駐淡水,並在 當時奎柔山的前緣築城鎮守。選擇此處是由於其可俯控淡水河口和附 近海面,自古以來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城名取為「聖多明哥城」,並 與稱為「聖薩爾多城」的基隆城,互為犄角,自此開始殖民北台灣。

  西人將淡水作為統治淡水河的中樞,1632年西人進駐台北盆地, 降服沿河諸「番社」,闢淡水至基隆之陸路(約今陽金公路),或航 由基隆河通往基隆,並也擴及勢力至新竹一帶。而天主教神也父也隨 行到此宣教,建教堂教化番民。1936年淡水土著不堪西人壓迫,遂群 起搗毀淡水城、殺駐兵、焚教堂。之後,雖西人平亂並重新築城,但 不久荷蘭人北上,於1642年乘西人有事於呂宋,而攻佔基隆,並「不戰而下淡水之城」。

  荷蘭人於1644年春天,由台南運來建材和匠人,重新築城,至16 44年底完工,城名「安東尼堡」。由於中國人稱荷蘭人為「紅毛」、 「紅夷」,此城因而被民間稱為「紅毛城」迄今。荷蘭人經略淡水, 乃希望以此港為中、日貿易之中途站,而對水、陸的開闢,均是為便 利硫磺、鹿皮及土產貨物的運銷,惟守軍與土著常發生衝突成效不大。

  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南部之荷蘭人,淡水之荷蘭人見大勢已去遂 而撤走。後來,鄭氏因防清軍乘虛攻其北疆,曾命左武衛何祐駐防淡 水,重修紅毛城。鄭氏降清以後,紅毛城則任其圮廢。清初葉,由於 北台私墾者眾多,帶來了撫番、治安和海防的需要,1724年淡水廳同 知王汧重修此城,增設城牆和城門以強化防務。但由於防守形勢的改
變,紅毛城漸漸失去防衛機能,年久無用而成廢墟。

  直到天津條約後,淡水依約成為通商港口,英國人在1867年租得 此「荷蘭舊城堡」為領事館,以每年白十兩為租金與清廷簽下永久租約,同時以一佰五十兩大肆整修。

  荷人建此城堡時,採用雙穹窿井字型交錯的結構,底層南北向雙 弧,上層東西向,上下交丁錯疊,牆後1.9公尺,內磚外石極為牢固 。英國人在屋頂加雉堞、角樓。在南牆增加露台和其上的雉堞、槍眼 。建材均來自福建。此外,也在西邊建房舍作為廚房、衛生間和放封 院。並搬來廢棄的古砲台佈置庭園。更將城堡外表塗為紅色。至此, 此荷蘭古堡已成英式城砦。英人使用時樓上作為辦公室,有領事辦公 室、會計室、秘書室和簽證室,底樓則為地牢,以執行條約中「領事 裁判權」之用(日治後作為員工宿舍)。目前尚遺有不少珍貴遺跡。

  日本領台後英領事館曾向日本重提租約,於1912年獲同意,1941 年珍珠港事件後,日本人接收紅毛城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翌年三月 ,英人重新復館直民國六十一年,中英斷交而撤館,由英國託澳大利 亞大使館代為管理,後澳國再與我國斷交,再託美國大使館代為管理 ,中美斷交後再移北美在台協會代管。此間國人一直把「紅毛城」視 為「國恥」,民間一直要求並籲政府拿出魄力要回「紅毛城」,直到 1980年經外交部的奔走和教會的斡旋,方以六月三十日上午交回台灣,再此整修後供國人參觀。



全文閱讀 "紅毛城"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8:56:55 發表 || 回應 ( 0 )

淡水小吃最有名之四大天王

淡水(小吃)最有名之四大天王

阿婆鐵蛋

地址:淡水中正路135號之1

創始人:楊碧雲女士

於無意中將原本應滷1-2小時之蛋滷的太久,使得滷蛋都變得黑黑硬硬的,但沒想到硬硬的滷蛋吃起來反而更香更Q更好吃,於是將它取名為鐵蛋來賣。

鐵蛋的製作很費時,每天需將蛋滷上三小時以上,然後吹風陰乾約7天,就完成了。若是要製作更硬的鐵蛋,便要重覆滷吹約2星期.。楊阿婆在淡水有個專門製作鐵蛋的工廠,生產無色素、無防腐劑、好吃又健康的鐵蛋,素食者也能吃。而且真正的鐵蛋是咖啡色的,小心別買錯.聽說為應付大量之生意.現已都機器化.但品質口味.都和重前一樣.且更衛生.更安全. 

〝阿婆〞鐵蛋之由來?

其實本來應為『元祖』鐵蛋,但是『元祖麻糬』之名已被登記,所以後來便改名為『阿婆』鐵蛋囉!

淡水魚丸

地址:淡水中正路

 

淡水魚丸為何吸引人呢,當你嚐了它之後,就會了解了,橢圓形的魚丸是以上等的鯊魚肉打成漿,加上太白粉和水,在中間包一些肉團做成的,吃時嚼勁十足.Q度更夠,若是買到外皮吃起來爛爛的.無脆感.那一定是假的。

若你吃了之後意猶未盡,也可以買幾包生的魚丸帶回家或分享親朋好友.。

淡水阿給

地址:北縣淡水鎮真理街6之1號

TEL:02-26211785

「阿給」?什麼是「阿給」?原來「阿給」是源自日文的直接音譯,是油豆腐的意思.那讓我們來瞧瞧!!是一塊四方的油豆腐從旁挖空,填進炒過的冬粉絲,再用魚漿封口,放進竹籠﹙或電鍋﹚中蒸熟,食用時淋上特製之醬料,這就是鼎鼎大名阿給的真面目啦!
最老的店位在淡水中學及淡中補校中間,是一棟紅磚屋,清晨六、七點左右開始營業,由於口味特殊,往往不到中午就賣光了。所以,想吃好吃的阿給的人,可不要賴床喔!
店家讓客人外帶時都是給生的阿給,並告訴客人回家煮食時加幾杯水於電鍋內蒸熱約30-40分鐘,在淋上熱湯及特製之醬料,如此就是一碗香噴噴的阿給了!記得.生冷之阿給是要冷藏的.

阿媽的酸梅湯

地址:北縣淡水鎮中正路

 

到了渡船頭,直行不難發現附近有一個類似農舍的小攤位,上方掛著大大的「阿媽的酸梅湯」。這就是柯柏位先生,他用斗笠、草扇、竹簾等古僕的日常用品設計的,攤位裝飾得饒富趣味,讓人乍看之下會以為那是個農舍呢!

阿媽酸梅湯之製作,是將曬乾的梅子漬在甕裡三個月,在加上香粉、紫蘇、洛神花茶等十七種中藥材,一起用土窯慢火燉煮,如此「有學問」的酸梅湯,當然別有一番風味啦!店主稱其是「中國可樂」但它甘醇可口,又具開脾健胃、養顏美容、提神止渴的功效、可是西洋可樂比不上的!!!
古老之製作方法已比不上龐大之需求.現老闆已將「阿媽的酸梅湯」企業化經營,您也許在中部有嘗過了,但到了淡水,你更不可錯過這麼美味的飲料,因其可是道道地地的真品ㄚ.尤其配上淡水的阿婆鐵蛋、蝦卷、魚酥等,那真是人間一大享受!

「阿媽 酸梅湯」開業已有六年的時間.名為『阿媽的』酸梅湯,是懷念古早的感覺,再加上酸梅湯 的製作方法是老闆的阿媽所傳授,故以此為名。



全文閱讀 "淡水小吃最有名之四大天王"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8:51:37 發表 || 回應 ( 0 )

漁人碼頭
漁人碼頭


淡水舊港竣工於民國44年,漁獲盛極一時,但因淤塞而漸廢置,目前其防波堤仍是觀霞尋幽的最佳景點。省府在民國70年於沙崙興建第二新漁港。其位於海口展望甚佳,漸和淡水燈塔、中崙海堤、石滬角和沙崙海灘,連成一賞景,雅坐,垂釣,協力車和觀賞夕陽的著名風景線。近年來縣府更在防波堤建木棧道並擴建停車場、碼頭、觀光魚市和「情人橋」成為全台最知名度的風景區。
步行:1•淡水捷運站-->中正路(老街)-->中正路一段-->觀海路(約60分鐘)
            2•淡水捷運站-->中山路-->文化路-->中正路一段-->觀海路(約60分鐘)
公車:淡水捷運站-->26號公車
開車:1•淡水捷運站-->中山路-->文化路-->中正路一段-->觀海路(約20分鐘)           
坐船:淡水捷運站-->中正路(老街)-->渡船頭(約30分鐘)

註:假日人潮擁擠,建議坐捷運或步行

漁人碼頭1漁人碼頭2

漁人碼頭3漁人碼頭4

 

全文閱讀 "漁人碼頭"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7 18:47:07 發表 || 回應 ( 0 )

淡水八景

        只要接到淡水鎮公所的公文,都會看到信封背面的(淡水風光簡介)說「…自關渡入境,一路傍山臨水,碧海風青,壯闊雄偉,氣象萬千……」最後一段是「富於詩情畫意之淡水八景、觀音吐霧、大屯春色、黌岡遠眺、烈祠松濤“砲台夕照、鷺州泛月、煙雨孤帆、漁港影堤等。」

        自康熙皇帝開風氣於先,在巡幸江南時,御筆題定「西湖十景」(如「南屏晚鐘」)之後。各地名勝都有風雅文人在舞文弄墨,刻意撰擬一些雅致工整的名目,為各地風光做妝點,台灣自不例外。不過台灣卻對「八景」情有獨鐘,大致全島、小至一鄉一鎮、都以八景為題。

        最早的八景是乾隆初年巡台後史琦的「台陽八景」。「台陽」即今台灣南部,因此在(台灣府志)時即修正為「台灣八景」,即「安平晚渡、沙崑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澄台觀海、斐亭聽濤」,但由於當年府治在台南,北台尚屬「番部」,因此八景乃與台北無關(「雞籠」非今基隆)。
  一直到後來「全淡八景」中的「滬口飛輪」和「關渡劃流」才和淡水扯上邊。到了同治年間所修的(淡水廳志)列出「淡北八景」都是台北的名勝了(當時淡水聽治在今新竹,淡北就是台北了),那八景即「戌台夕陽、坌嶺吐霧、關渡分潮、潭月光、峰崎灘音、蘆洲泛月、淡江吼濤、屯山責雪。」

        八景中「戌台」指的是今淡水紅毛城的埔頂,「坌嶺」即對岸的觀音山。淡江吼濤形容的是漲潮時淡水河口的氣象。關渡分潮指的是基隆河、淡水河(大漢溪和新店溪的合流)和河口來的海水交會,涇滑分明水分三色的奇景。屯山積雪是指今日已難得幾回見的大屯山冬雪白頁的景緻,因此都算在今淡水鎮內。
  這些勝景淡水廳志內都有附詩,以「戌台夕陽」的「高口矗立水雲邊,有客登臨夕照天。書字一行斜去雁,布帆六福認歸路。戰爭遺蹟留孤壘,錯落新村下晚煙。山海於今烽火靖,白頭重話荷戈年」最為知名。

         由上述看來北台名勝,淡水一地幾佔大半,而且當時淡水又是全台最大商港,歷史風雲際會之地,可謂如名宿李元貴詩云「古來淡江名勝地、風光氣象共超然」。

        到了日本時代淡水港雖淡出歷史與國際舞台,但其出光水色卻有增無減。不僅有「東方的那勒斯」「台灣威尼斯」「台灣的須磨明石」「荷蘭風味」「南蠻色彩」之稱號,也成了畫家之最愛。就是到了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社主辦讀者票選台灣八景時,淡水風景仍是名列前茅。

        今日淡水鎮公所所收的「淡水八景」是公所秘書李育鈞所撰,曾於民國55年12月5日在「微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和65年8月4日在民族晚報刊載,引用其文介紹八景如下:


 一、 觀音吐霧:
  

  觀音山雖不高(608.9公尺)也不在淡水鎮內,但卻是我們淡水人眼問所繫的精神堡壘。由於柔美的出名和秀麗的線條,幾乎每個人都會用其獨特的觀點去尋找「觀音朝天」之美。因為關渡是台北盆地唯一的缺口,出前是海陸風必經的要衝,所以「隔江相望,山巔雲霧鬱蒸、聚散馳逐、變幻焦窮、蔚為奇觀」由此場景得名。

 二、 大屯春色:
    大屯主峰在淡水東北,也是與北市界出,其實鎮內所見是其支脈面天山(977公尺,登山口在興福寮)。山形健壯富陽之美,恰與觀音相映成趣。它除了富林泉之勝,供人探幽尋勝,更因「入春後尤見山濃谷艷、明媚無比」成八景佳境。
 三、 黌岡遠眺:
  

  黌岡指的是淡江大學所在的山岡,淡大昔稱英專,其校地和克難坡、英專路,都是民國42年淡水士紳所捐獻。早年淡水市容古樸,在此「登臨其上,當風振衣,睥睨江城,壯懷無已,極目西望,海天一色,碧波萬煩,平添『海水泱泱,雪山蒼蒼,淡江之風,山高水長』的氣慨」此景因而中選。

 四、 烈祠松濤:
  

  台北縣忠烈祠是由1937年日本人的「淡水神社」所改建,「松濤」則在其下方近海處。由於初建時規劃得當,其地又近海口,後側有舊砲台(北門鎖鑰)和台灣高爾夫球場名勝,因此「松林夾道,枝柯蔽日;盛夏覆止,暑氣所消。海風輕拂,日夜松濤不絕」。

 五、 海口嚥日:
    淡水夕陽本就是淡水的指牌,尤其秋天「夕陽西沉、下映浪花,蜿蜒若巨鰲噴如…,冉冉自此墜海,如被吞嚥然」。
 六、 鷺洲泛月:
    以前淡水與八里間隨沙洲渚,人「浮線」、雅稱「鷺洲」,早年水清時洲南河面宜於垂釣、洲北宜於弄潮。洲上「水禽交?」而且「夏秋良夜,銀柱橫江,得二三知已,泛舟中流,扣舷輕歌,最樂」可惜,「鷺洲」已在某次颱風時流失,這景已可除名。
 七、 煙雨孤帆:
    淡水河到了淡水逐漸寬廣可謂海天一色、碧波萬煩。特別是冬雨天「雲層陰鬱,益增山色空濛。…,縱目煙波畫處,正一帆風滿,施施然若將何之,一縷輕愁,萬里雄心,自凸付諸江上孤帆也」。
  可惜,今天淡水的舢舨都已不用風帆,改用船外機為動力,「煙雨」不改,但「孤帆」已絕跡。

 八、 漁港堤影:
    淡水舊漁港,建於民國42年,魚獲盛極一時。隨防波堤長85公尺,景緻可延伸至郵局碼頭。「若風日晴和,則水織綾羅,與機帆船群,在水光天色中交相輝映。樓台樹林,更入水皆美;堤上仕女亦依稀畫作水中行,低頭游望,麗影乍顯,佳趣天成」。
  今日的漁港已成廢港,前途未卜,此景也待除名。
    看到這八景,可知淡水的風光,皆以淡雅、淳樸見勝。可惜,過度的開發、環境的惡化,這些勝景都已黯然失色,僅成掌故供人懷舊嘆今。
  不過賞景最重要的還是心情,以浪漫、優雅的情懷,培養美感來怡情今日淡水的山光水色,做個樂山樂水的淡水人,不就是這個小鎮居民得天獨厚的地方嗎?



全文閱讀 "淡水八景"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6 19:23:06 發表 || 回應 ( 0 )

淡水地理
位置 

       淡水鎮位於台灣西北端,淡水河下游北岸,大屯山群西側,隔河與觀音山相望。東西長11.138公里,南北寬14.633公里,總面積為70.6565平方公里。行政區域屬台北縣,全鎮劃分為三十三個里。各里資料

自然環境 

       淡水鎮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大屯山陵被覆本鎮泰半,形成山城河港。河光山水,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昔日並有「東方威尼斯」之稱,近日已成北台灣觀光勝地。

氣候

    冬季(十二月至次年三月),東北季風蒞臨大屯山系時,位於迎風區的淡水首當其衝,雨天雨量均多,因而較台北盆地為寒,冬季全台最低溫常出現在淡水。 四月是「日麗風和」的春天,「大屯春色」或「觀音吐霧」等美景泰半出現在此季,但春天的天氣變化無常,有時發生奇寒現象,俗稱「清明榖雨,寒死虎母」。 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便是梅雨季,雨量豐沛,為全年之冠。梅雨季的氣溫較涼。因而,古諺云:「末食五月節粽,破棉襖不願放」。 

       七、八、九月是炎夏,西南氣流鼎盛,格外涼爽,而夏天特有的「午後雷陣雨」(俗稱「西北雨」)多半下在台北盆地,每至關渡一帶即止。夏季多颱風,淡水河流域因河口朝西北,每遇西北向的颱風(俗稱「西北颱」),海水倒灌而入,造成嚴重水災。 

       十月颱風呈尾聲,便進入「秋高氣爽」的秋季,但常有「秋老虎」(指秋季之異常高溫)現象。十一月氣溫繼續降低,而漸進入冬季。 夏季高溫常在30。C到35。C之間,嚴寒冬季多出現在一月至三月之間,最低溫可達5。C,又因潮溼而酷寒。

交通 

       對外交通有台2線及101縣道,分別接台北市及三芝鄉,另有關渡大橋可通對岸的八里及三重、五股一帶。而捷運淡水線從淡水站到達台北火車站僅三十五分鐘,更提高了交通的便利性。水運則有渡船可通八里鄉。


全文閱讀 "淡水地理"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6 18:26:08 發表 || 回應 ( 0 )

淡水的歷史

淡水是東南亞海陸的中途站,大屯山又是極好的航途指標,因此至今七千年來一直有人類入居淡水,以部落形式過著漁獵、放耕的生活。淡水原住民皆屬居住於台北一帶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住民,早期中國和日本的船隻,經常停泊淡水,和他們從事貿易。

     今天淡水地區地名如:滬尾、八里、大屯、圭柔山、北投子等都是平埔族住民留下的。在八里的十三行、淡水港仔平等,尚留有凱達格蘭人時代的大片遺址。

      十六世紀,西方海權強國,開始逐鹿亞洲,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引起他們的注意。西班牙人為了確保菲律賓的經營,並為了和荷、英、萄對抗,最先佔領北台灣;西班牙人於1629年的秋天,築聖多明哥城、建教堂,以做為殖民和宣教的基地,與赴中國、日本貿易及宣教的跳板。他們由淡水溯河入台北平原,降服諸部落,並擴張勢力到新竹和宜蘭一帶。

     1641年,荷蘭為防止中日貿易路線被西班牙截斷,遂驅逐西人並重新築城(即今之「紅毛城」)。他們除了鎮撫平埔族,也招聚漢人來此拓墾,並致力於硫磺、鹿皮及土產的運銷,更利用淡水為港口和中國互市。1661年,鄭成功渡海東征,驅逐南台灣的荷蘭人,淡水也暫歸明鄭。此後,淡水除了原有「漢番交易」之外,漢人已漸漸到此從事拓墾,直到明鄭降清。

      漸漸的,淡水因與大陸最近,本身又為良港,「滬尾」由漁村漸成街庄和通商港口。 康熙年間淡北開治設防,淡水由番社漸成村莊,山區也逐漸開拓。早期港口發展在南岸之八里,1792年清廷才正式開放八里坌與大陸對渡,但因泥沙淤積腹地有限,港埠遂又逐漸移至北岸淡水。1808年,水師守備由八里坌移駐淡水。此後,淡水街民環福佑宮形成街衢。

      嘉慶年後,淡水不僅成了附近聚落的日常生活消費和物產集散地,也成了地區文化和祭祀的中心,主要廟宇也都先後建立。鴉片戰爭之後,淡水逐漸為列強所注意,各國船隻私下到淡水港貿易,漸被視為具有潛力的市場。

      1872年三月九日馬偕博士也抵達淡水,並以此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的根據地。西式醫院和新式教育得在淡水創設,對早期的台灣開通思想、啟迪民智均有深遠的影響。1884年的清法戰爭更肯定了淡水在經濟、國防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到了日本時代,淡水渡過了黃金歲月,但卻因河道日漸淤淺、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日人領台後,大力建設基隆港,兼以台北、基隆間鐵路之便,終而取代淡水。雖日人時加疏濬,強化港埠設施,也有重新築港的計劃,但終究無法挽回其命運,地位終於還是被基隆港所取代,漸漸地變為有名無實的國際港,除了大陸的戎克船會來此互市之外,僅剩木材業和石油業利用這沒落的港口繼續生存。淡水的經濟轉向以附近腹地的農漁業為主。但日本政府帶來的強勢公共建設,以及高度行政效率,不僅讓淡水港一息尚存,也讓它成為附近鄉鎮的行政及文化中心。

      戰後,淡水淪為小漁港,雖一直有開港的風聲,但卻事與願違。隨著大台北都會區的發展,淡水的產業與社會漸漸有了改變。早先經濟依賴在此就學的大學生;之後,逐漸變為北海岸觀光遊憩的重點而生機蓬勃;直到近十年來房地產的熱絡發展才讓淡水在人文與自然環境上起了結構性的變化。例如:過度的市鎮開發,造成市容的惡化;大量湧進的外來人口,突顯了公共設施的不足和居住品質的退化。

      話雖如此,淡水特有的人文與自然資源,卻讓淡水在居住環境、經濟產業和文教發展的生機盎然。「大台北都會捷運系統」和將來「淡海新的市鎮」的完成,預期會帶給淡水嶄新的面貌,淡水的前程更是樂觀。



全文閱讀 "淡水的歷史"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6 18:15:18 發表 || 回應 ( 0 )

淡水小吃
淡水小吃『阿給』其實是日語油炸豆腐」的發音,阿給做法是將四方形豆腐做成袋狀,填入炒好之粉絲,再以魚漿封口,放入蒸籠蒸約15∼20分,淋上特製的甜辣醬汁。
  淡水小吃『魚丸』,以古法製成不摻發酵粉的肉包配上清爽可口,堅脆可口的魚丸是以上等鯊魚肉為材料,只摻少許的太白粉和水,中間再包入肉燥,鮮美的魚丸成形了。
  淡水名產「鐵蛋」源自一次的偶然,當時阿婆在滷滷蛋時,一時忘了時間,等到發現時滷汁早己蒸乾,但沒想到變硬的滷蛋反而出奇的美味,「鐵蛋」之名不逕而走,最後竟廣受歡迎。
  淡水名產『魚酥』與普通的軟魚酥不同,是直接食用的零食,酥脆的口感中帶著一股魚香味兒,品嚐之餘,別忘了瞧瞧背後的淡水詩文。
  
『淡水捷運站』通車起,淡水成了北台灣觀光勝地之一。大批人潮、車潮,成了淡水假日的生活景象。而『淡水老街』雖已不是原來的老街,但是來自不同地區的名產,已把老街裝飾的花姿招展。而淡水曾經擁有豐富的人文與歷史。
紅毛城是國家的一級古蹟,荷蘭人以磚、石和石灰建造,主樓為正方形平面,四邊由巨大的壁體環圍,牆厚約兩公尺,城樓內部樓上樓下由相互直交的圓筒形穹窿頂構成。


全文閱讀 "淡水小吃"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6 18:09:10 發表 || 回應 ( 0 )

淡水老街的歷史
淡水港周邊是北部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淡水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工商活動繁榮,文化昌盛的區域,但是,淡水港在日據時代以後漸漸淤塞,基隆港的興起更讓淡水港相形失色,於是沒落成為一座地方小漁港;可是,卻沒有影響到淡水的發展,反而掀起了一股觀光旅遊熱潮,雖然在現今科技商業發達的社會,新式樓房林立,卻依然可在淡水老街上見到許多的古早式磚造店舖,座落期間的數座老廟宇,更反映出本地的開發史: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清雍正年間;文昌祠、龍山寺、興建宮等紛紛於19世紀落成;祖師廟亦相繼於20世紀初落成。漫步在坡道間,造訪淡水老街體驗先民的生活點滴猶躍然眼前。



全文閱讀 "淡水老街的歷史"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6 18:06:48 發表 || 回應 ( 0 )

宗教博物館

世界宗教博物館是由靈鷲山無生道場的創始人心道師父所首創和推動,希望藉由博物館的典藏、研究、展覽、教育活動、出版,推動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愛與和平』,增進觀眾對世界宗教文化的認識與欣賞,拓展他們個人及文化的經驗。該館於2001年11月在臺北永和中山路開館。
  進入博物館後,從感受潔淨的水幕牆,逐步進入參觀旅程。觀眾可留下屬於個人的掌痕手印紀念;參觀佈滿宇宙寰宇圖像的「金色大廳」;觀看世界各民族的生命禮俗與文化,由初生、成長、壯年、老年、及至死亡與死後世界的「生命之旅廳」;在直徑八米、180度球型影像投射的「華嚴世界」,仰望闡釋宇宙共生連結猶如萬花筒的多媒體影片;「世界宗教展示大廳」展出了包括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等世界十大宗教的精神、藝術表現、文獻經典、音樂與儀式、將宗教建築從外觀到內部祭壇完整重現的建築模型,並特別介紹「台灣民間信仰之美」及宗教慶典的影片。博物館展場以高科技互動多媒體設施為特色,獲得國內外極大的讚譽,引領觀眾進入獨特的人類文明與生命體驗的殿堂。
  在首任館長漢寶德教授的主持下,尤其重視終身社會教育學習,歷年來已有六千餘名教師參與館內舉辦的「全國教師研習營」及「生命教育種籽校長研習營」,引領校長與老師們熟悉如何使用宗博館的教育資源,並有數萬名的學生來館學習『體驗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欣賞生命』的重要價值。漢館長並以開創性的角度,提出了建立國內第一座『兒童生命教育館』的構想,在慈善愛心的支持者推動下,於2004年1月籌建完成『愛的森林—尋找奇幻獸』兒童生命教育館,為全國的學童及親子們進行服務,此展結合了遊戲、探索與生命教育精神,獲得家長與小朋友們熱烈的迴響。社區的永平國小學童們也主動參與第一年的小小導覽員計劃,為社區服務貢獻。
  博物館並致力與社區融合,長年辦理藝術人文講座、教育研習營活動,並蒐集地方文史,出版專書與辦理數檔地方文化展,為民眾瞭解社區文史發展的參考。
  博物館的長程發展使命,期使喚起社會注重生命教育必須從小紮根,全民參與;藝術與美學的推動,必須由我們的生活與社區作起;更重要者,我們必須有寬廣的世界人文觀,為建立愛與和平的全球人文而貢獻努力。



全文閱讀 "宗教博物館"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4 20:36:46 發表 || 回應 ( 0 )

百年古蹟 永和道教寺廟保福宮
        道教跟佛教,前者是中國本土的宗教,後者是外傳的宗教,原本差別很大,但因中國人兼容並蓄和多神的傳統觀念,日久便逐漸混淆不清,所以崇佛又祀道的現象普遍存在。同一間寺廟同時供奉著佛教的觀世音,也供奉著道教的保生大帝,再加上一尊土地公,民眾上香參拜也是一視同仁,希望同享眾神菩薩的庇祐。  
   保福宮,現只在仁愛路202巷9弄2號,是永和市登記有案之最大廟宇,位於永和市西區。該處地勢低漥,在尚未建築堤防之前,常受淹水之苦。又因為永和市來自福建泉州的移民甚多,常要渡過新店溪到台北的大龍峒保安宮去朝拜他們其守護神-保生大帝,但那時中正橋尚未興建,只靠船隻來往,若遇到刮風下雨,河水暴漲,險象環生,於是居民將保生大帝分靈到永和來。
   當時地方人口稀少,不超過百戶,經濟力量較差,只能建築一棟茅草之廟宇。然而由於此地位於永和西區,在堤防未建之前,常遭水患,造成地基塌陷,廟宇沖失殆盡。後由地方人士林光成、孫進、許九等人商議重整廟宇,並由曾萬成捐地數百坪,及保福宮現址。
   保福宮每年在農曆3月23日統一祭典時,都有賽豬公活動,有的豬公被剃得乾乾淨淨的,只在背上留了一排黑鬃,口裡咬著鳳梨,瞇著眼睛;有的豬公是用麵線綁的,麵團蒸的,或是麵團烤的,還有的是由餅乾、蛋糕組合而成。
   除了賽豬公還有神明繞境活動,遊行隊伍包羅了許多民間社團組成的陣頭,有踩高蹺的、有高大的將軍、可愛的土地公及和合童子,還有舞龍舞獅,在轟隆隆的鑼鼓聲中,加上夾道的善男信女,熱鬧非凡。
   保福宮座北朝南,為重簷歇山式廟構,外觀富麗堂皇,妝點繁複。正脊飾神將御神龍朝三星,側脊右棲鳳、左蟠龍,其上各立一神將。垂脊滿塑人物、花鳥。鐘鼓樓分居兩側,上覆重簷,簷塑人物。宮前階下與步口分置天公爐與石香爐,一大一小,一銅一石。簷下立四根透雕龍柱,中門左右雌雄雙獅對峙。壁堵亦飾以透雕,或花鳥、或典故、或瑞獸。左右過水廊分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
   此外廟的兩側有三十六神將(左側十八位,右側十八位),是追隨保生大帝的,也只有保生大帝廟才能有三十六神將的雕像。
   保福宮香火鼎盛,廟前有石獅、龍柱,廟脊上右邊是丹鳳朝陽,左邊是神龍出海,中間站著福、祿、壽三星,還有許多花鳥人物,莊嚴肅穆,是里民常常聚會的場所,也是信仰寄託的所在。
   保福宮除了本地人信仰之外,就連外省人也很崇拜,尤其是大陳義胞遷入永和後,廟裡的香火更加旺盛。此外,保福宮還定期辦理民俗才藝班,附設圖書館,對地方文化頗有貢獻。


全文閱讀 "百年古蹟 永和道教寺廟保福宮"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4 19:09:27 發表 || 回應 ( 0 )

[永 和 豆 漿] 的 由 來

    在民國44年,有兩位北方籍的退伍軍人,他們選擇在永和這城市落腳。憑其對家鄉美食的眷戀,以傳統的方式販賣,開啟了事業的起點。在創業的過程中,由於實在的作法和獨特的口味,深獲當地人的青睞,後來中正橋的拓寬,也帶進了一批不少客人,藉由他們的口耳相傳,慕名而來一嘗美食者,更不計其數。                                                                                      



全文閱讀 " [永 和 豆 漿] 的 由 來"
文章分類 : 地方特色文化類
seedx355179於 2007/11/03 21:42:54 發表 || 回應 ( 0 )